汉唐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纽带和奠基。
我认为具体指的是:清明节文化传承。
援引文章:
众所周知,传统文化的大树,
在民间的土壤里埋藏着根系,埋藏着生命的古老基因。清明节文化正是以传统文化为根系,传承远古祖先崇拜习俗才得以绵延。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提倡孝道,汉代以孝治国,传承祖先崇拜之俗。为祖先扫墓,西汉已见端倪,东汉勃兴,以给祖先扫墓为荣。星转斗移,到了魏晋时代,文士社会群体觉醒,自我意识解放,新风尚萌生,汉末在太原郡,为纪念春秋人介子推,兴起以禁火、冷食、扫墓为主题的寒食节,如今演变为全国性的节日。正如唐代诗人卢象《寒食》所说:“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
岁月如梭,到了唐代,从达官显贵到庶民百姓都要拜扫祖坟。《旧唐书·玄宗本纪》云:唐开元二十年(732年)五月下诏:“士庶之家,寒食上墓,宜编入五礼,永为恒式。”《唐会要》云: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下令寒食、清明放假四日,唐代宗时放假五日,唐德宗时放假七日。这是中国最早的春游黄金周。唐玄宗更是把寒食扫墓用诏令的形式确定下来,列入五礼之中,成为国家礼制的一部分。扫墓成为寒食节的核心主题。每逢寒食节到来,“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上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寒食节扫墓具有广泛性,群众性。那时,官府、民间如此,连寺院也要祭拜已园寂的高僧大德,扫墓是唐代寒食节最亮眼的一道风景。
寒食节扫墓,清明亦扫墓。提及清明扫墓,人们都会异口同声地吟咏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把唐人扫墓的情景刻画得淋漓尽致,最富人情味,是对清明扫墓习俗的最佳诠释。在顾非熊的《长安清明言怀》中,则描写了京城“万家车马”的扫墓大军。大诗人白居易每当清明来临时,都写有脍炙人口的诗章,其中《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道士》曰:“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千年之后读之,仍让人动容。这些独具风格的不朽传世佳作,造就了清明节独特的文化魅力。
值得关注的是,唐人已将清明、寒食并称。明皇《初入秦川路逢寒食》诗:“可怜寒食与清明,光辉并在长安道。”韦应物的《寒食》诗也说:“清明寒食谁家哭。”尽管唐人把清明、寒食并称,但帝都长安习俗崇尚清明节,盛唐诗人孟浩然《清明即事》:“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帝里即京都长安,这是长安重清明习俗的真实写照。
寒食、清明扫墓之俗警示后人不要数典忘祖,这一习俗被唐玄宗定为国家常礼,1200多年以来,祭思不断,根脉不绝,成为中华民族共同认祖归宗的纽带,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长安水边多丽人
清明时节,春光明媚,杨柳吐丝,绿草如茵。大自然一扫冬日枯黄之景,以风清景明拥抱慎终追远、感恩的人们。
古人游春之俗到了唐代进入高潮,尽管唐人有祭祖不许欢宴的戒律,但他们的言行较少拘束,加之传承上巳节之习,在扫墓之余,与好友结伴到郊外踏青。风流儒雅之士或烹茗饮宴赋诗,或携歌女舞伎游玩,或策马探访杏林名园;仕女游春,或打秋千,或放风筝,或斗百草,或斗茶,或插柳,尽情享受着春光之美的生活情趣。
过去文化人关注清明游春之事,而鲜有学者研究寒食节京城踏青风俗,武元衡在《寒食下第通简长安故人》诗中写道:“寒食都人重胜游。”武元衡是官二代,唐德宗、唐宪宗时任要职,在京城生活几十年,他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下长安人“重胜游”这一节日习俗,填补了京城节俗的一项空白。
唐代长安吏民郊游首选地是曲江,曲江因江水曲折颇似广陵江而得名。盛唐时曲江占地十多顷,紫云楼、芙蓉园、慈恩寺、杏园等名胜荟萃,园内碧波荡漾,花卉环绕,是京城最负盛名的好去处。清明曲江踏青更是京城一大盛事。杜甫的“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是描绘曲江游春的千古绝唱。王维也有《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的名诗传世。据唐末《剧谈录》载,每年三月上巳举行曲江游宴,皇帝与后妃赐宴文武百官,百官以赴宴为荣。
唐长安城南是又一著名游览地。这里神禾、少陵诸原高下起伏,山清水秀,风景如画。达官显贵修筑的山庄、别墅星罗棋布。唐高宗的女儿太平公主、唐中宗的女儿长宁公主、唐玄宗时宰相李林甫都在这里建有别墅。诗人岑参、韩愈、元稹等人也在这儿有别墅。由于文人对城南情有独钟,留下了许多逸闻趣事,其中以博陵(今河北定县)人崔护作《题都城南庄》而得佳偶的风流韵事最为有名。这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在三秦大地广泛流传,妇孺皆知,又被编成《金琬钗》、《人面桃花》等,久演不衰。
清明节是一个悲喜交集的日子。如果说祭亡寄托了我们对祖先的怀念感恩,对先贤的敬仰。那么,踏青郊游,则是亲近自然、愉悦身心、感悟新生、加深友情,给人惆怅与希望,是一个凝聚民族情感的节日。
鲜花祭祀倡新风
节日文化是一条自远古来、而流向未来的长河,每个时代的人都会赋予它一些新元素,使其日益丰富。清明节在唐代已将上巳、寒食、清明转向娱乐性。王维《寒食城东即事》曰:“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元稹力作《寒食日》说:“今年寒食好风流,此日一家同出游。”
祭祀是清明节的核心主题。近年,一些网站对清明扫墓习俗进行调查显示,传统祭扫方式虽然依然受追捧,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网络时代的到来,网上祭祀、鲜花祭祀、音乐祭祀、居家祭祀、社区公祭、植树祭祀等新兴的祭祀方式也慢慢流行起来。尽管新祭祀方式在社会中仍有争议,但争议本身就反映了人们对清明祭扫这一传统习俗的重视。
传统与现代一脉相承,无法割裂,清明节文化传承既要注重传统要素,保存民俗文化的基因,继续挖掘已有的精神资源。又要吸收现代文化成果,努力创新、丰富节日文化的内涵,让清明节文化多样化,充满活力,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使其成为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
本文来自作者[衔云雀]投稿,不代表华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aruijixie.net/huarui/6723.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华瑞号的签约作者“衔云雀”
本文概览:汉唐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纽带和奠基。我认为具体指的是:清明节文化传承。援引文章:众所周知,传统文化的大树, 在民间的土壤里埋藏着根系,埋藏着生命的古老基因。清明节文化正...
文章不错《汉风唐韵指的是什么》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