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怎么教育孩子

 教育不分古今,那么古代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与现代的有什么不同呢?下面请看我为大家带来的几则古代人教育孩子的故事!欢迎阅读!

古代人怎么教育孩子

  郑板桥临终教子

 郑板桥之诗、画、书法,堪称清代一绝。其诗雄浑、其画飘逸、其书法险峻,其为人不甘随波逐流,其临终教子更令人感慨万分。郑板桥才气过人,因傲视权贵,宦海沉浮并不得意,身为小吏终其一生。然而,曾历任县令,虽两袖清风,家境亦并非贫寒。或许担心其子没有经历贫寒,或许郑氏教子有脱俗之标准。临终之时,郑板桥对其少子难以放心。病床前,亲人悲痛难忍。弥留时,郑板桥终于再显精神。其子问父,有何教诲?父对子曰:“欲尝亲蒸之馍。”老父之命难违,其子下厨逡巡。书房读书习字之人,手忙脚乱于厨房,欲蒸馍犹如临阵。几番操作,几番难成。父亲奄奄一息,积聚精力等待,终于没有等到儿子功成。郑氏之子,嚎啕大恸。痛悔平日未能学有一技,深感平凡小事学之不易,遗恨没能满足父亲于临终。亲手为父亲更衣,枕下留有纸条,上有字迹:“不靠天不靠地,不靠祖宗靠自己。”心灵之震撼,终生铭记。老父临终难以瞑目,莫过于希望自强自立。靠人不如靠己,此乃郑板桥教子之良方。临终震撼,此乃父亲爱子之深意。或许,郑氏深知其子自立能力欠缺;或许,郑氏历经坎坷深感自立于世之关键;或许,懊悔此前没有给予有效指引;或许,这是父亲无奈之希冀。

  孟母教子良方

 孟轲幼时丧父,仇氏育子苦心周详。“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经典故事,蕴涵多少含辛茹苦。慈母风范,精心培育一代贤良。孟母深知:“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为子选择良好环境,三迁居所,不畏奔忙。孟家原居邹城郊外,马鞍山下之凫村。山麓坟莹处处,丧葬之事寻常发生。儿童嬉戏模仿葬礼,孟母心痛,迁居十里外之庙户营村。此村“日中为市”商贾喧嚣,孟子耳儒目染,游戏锱铢必较。孟母惟恐儿子沾染市侩之气,半年之后再次搬迁。来到邹城学宫附近,居处虽漱隘不堪,但朗朗之读书声,令孟母安心。 ?孟母深知:“业荒于戏而精于勤”,教育子女树立恒心。孟子天生灵性,亦有孩童贪玩之秉性。一次逃学玩耍归家,母亲将织成锦绢拦腰剪断,并教诲曰“废学如断绢!”“断织督学”一幕,深刻铭记于幼小心灵之中。从此,孟子孜孜汲汲,日夜勤学不息,终于成为一代宗师,学有所成。

 孟母深知:“不寻明师学以难成”。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孟母亲自寻觅,为十五岁爱子访求启蒙。当时,孔子之孙子思,于曲阜设馆教授六艺,远近闻名。受母亲鼓励孟子来到曲阜,从此开始学习儒家学说。五年苦学,学业突飞猛进,终于继承孔子衣钵,成为儒家“亚圣”。

  窦燕山教子义方

 古人教子,满目琳琅;窦氏燕山,堪称榜样。蒙学《三字经》云:“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五子俱成栋梁,令人多少人仰慕。付出多少苦心,让人无限遐想。 ?窦燕山,五代后晋时期人,原名窦禹钧。祖籍蓟州渔阳,渔阳古属燕国,故后人称其燕山。初,窦燕山富有,然为人不善,以势压贫。乡邻借粮,小斗出,大斗进。而立未得子,日夜忧叹。某日,夜梦故父劝其痛改前非,积德行善,顿翻然悔悟。 ?从此,窦燕山周济贫寒,克已利人,广结善缘。乡邻家贫,无力为女置嫁妆或娶亲者,窦氏均慷慨解囊,成人之美。延请名师,举办私塾,凡乡邻子女皆纳之。贫者,亲登门接之,免其学费,广受乡人赞誉。之后,其妻连生五子。燕山身教言教,十数年如一日,精心培育,时刻关心起居,尤甚品德修养。五子先后登科及第:长子中进士,授翰林学士,曾任礼部尚书;次子中进士,授翰林学士,曾任礼部侍郎;三子曾任补阙;四子中进士,授翰林学士,曾任谏议大夫;五子曾任起居郎。当时人称窦氏五龙。当时,侍郎冯道曾赋诗曰:“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对窦燕山“五子登科”之事倍加赞扬。“义方”者,“仁义”也。父辈身教必对其子影响至深,桃李不言,其下成蹊。注重己身修养,行克己利人之举,何患后辈有不良。

  司马光俭朴教子

 司马光北宋杰出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人,世称“涑水先生”。宋仁宗宝元元年进士,屡官天章阁侍讲、御史中丞、尚书左仆射,后追封为温国公。先生生活俭朴,著述宏丰,一部《资治通鉴》,名传青史,一生教子,修身为要,俭朴为重。 ?生活慈爱,先生节俭纯朴以身教。司马光“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却“不敢服垢弊以矫俗于名”。常教诲其子曰:“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并以家书之体撰有论俭约之文,劝戒子女切忌奢侈,祟尚俭约。 ?事业关怀,先生谨身节用以启蒙。为完成《资治通鉴》历史巨著,司马光曾让司马康参与锻炼。看其子用指甲抓书页,耐心传授爱护书籍之法:读书前,先净案;读书时,坐端正;翻书时,侧指轻。爱护书籍,严谨作风,令其子终生受益无穷。寓教于理,先生循循善诱以真诚。告诫其子:“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司马光“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之教子警句,已为世人经久传诵。遵父教诲,司马康以俭朴自律,学有所成,博古通今,历任校书郎、著作郎兼任侍讲,为官做人廉洁俭朴而后世称颂。

  曾国藩教子家风

 曾国藩,字伯函,号涤生,湖南双峰人。生前声名显赫,身后褒贬纷纭。镇压天平军有功于清庭,封为一等勇毅侯,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然则,其教子家风,却着实令人崇敬。曾公教子,重育家风。身为清末理学大师,治学严谨,培育家风,细微严明。教子勿望十事,一曰勤理家事,严明家规;二曰尽孝悌,除骄逸;三曰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四曰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五曰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六曰家事忌奢华,尚俭;七曰治家八字:考、宝、早、扫、书、疏、鱼、猪。八曰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九曰不可厌倦家常琐事;十曰择良师以求教。一代宗师,思虑远宏。 ?曾公教子,见地脱俗。名列三公富贵显赫,却教子牢记两项箴铭,一曰:不谋做官发财,只求读书明理。曾氏说:“凡人皆望子为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二曰:杜绝奢侈懒惰,培养勤俭谦劳精神。曾氏从不准子女懒睡,要求读书、写字、赋诗三者并重,此为勤;不准其积钱买田,衣勿华美,此为俭;不准斥仆佣、轻慢邻居,在家敬老爱幼,出嫁后尊敬公婆,不能仗势欺人,此为谦;在家男要扫地、种菜,女要做饭、织布,此为劳。曾公教子,言传身教。对子女要求极严,亦勤勉自身。黎明起床办公,平时读书写字,生活十分节俭,日三省吾身。因长年在外,无法经常督促子女,便经常写信教育子女。军务繁忙至深夜,亦抽空阅读子女书信。曾公家书数万言,语重情深感后人。曾公教子,光耀子孙。曾国藩有二子,长子纪泽精通诗文书画,亦为清末出色之外交官。次子纪鸿尽管中年早逝,但在数学研究上造诣颇深。其孙辈曾宝荪、曾约农等成为教育家和学者。一家四代人才辈出,令人仰慕良好家风。

写出我国古代关于教育子女的故事题目两个

古圣先贤们对子女的仁慈关爱和严格要求,使其在任何时候能够择善而从,走正人生之路而无怨无悔。古人家教的智慧,为后世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下面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古人教育孩子经典事例的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古人教育孩子经典事例

 按图索骥

 典故

 孙阳,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

 据说,伯乐把自已丰富的识马经验,编写成一本《相马经》,在书上,他写了各种各样的千里马的特征,并画了不少插图,供人们作识马的参考。

 伯乐有个儿子,智质很差,他看了父亲的《相马经》,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马。他看到《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便拿看书,往外走去,想试试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忙捉回去告诉他父亲说:?我找到了匹好马,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

 伯乐看了看儿子手里的大癞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气,幽默地说:?这?马?爱跳,没办法骑呀!

 出处

 这个成语来源于《艺林伐山》,伯乐《相马经》有?隆颡(sang)蚨日,蹄如累曲?之语,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曲尔。?

 释读

 按图像寻求良马,比喻做事拘泥教条,墨守成规。现在指顺着线索去寻找。索是寻找、觅求,骥是好马。

 邯郸学步

 典故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

 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释读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古人教子理念

 (一)孔子教子学《诗》、《礼》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的思想家、教育家,相传他有三千学生。《论语?季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他的一个学生陈亢有一天问孔子的儿子孔鲤:?你在老师那里听到有与别人不同的教诲吗?孔鲤说:?没有啊。有一次我父亲曾独自站在庭院中,我快步走过,父亲问我:?学《诗》没有?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诗》,无以言。?我马上就去学《诗》。又有一次,遇到父亲一个人在那里,我快步走过,父亲问我:?有没有学《礼》?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礼》,无以立。?我马上又去学《礼》。我只听到这两件事。?陈亢下来高兴地说:?我问一个问题,却得到三个收获,知道了学《诗》的道理和学《礼记》的道理,还知道了君子对待自己的儿子与别人的孩子是一样的。?

 的确,诗和礼,都是孔子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孔子说:?诗言志,歌咏言?,认为利用文艺形式对学生进行具体形象的教育,比说教往往有效的多。相传《诗经》三百零五篇,就是他亲自删定的,内容多和修身、知命、追随道义有关。孔子认为人的道德修养就应从这里开始,可以提高人的观察力,另外,通过读诗也能够学到许多历史、自然、社会知识。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所说的礼,就是社会的道德礼仪行为规范,从学礼开始,教育学生树立自己的德行,从实践中逐渐培养出学生的自觉的道德主体意识,进而成为日后通达天道、经世济民的基础。

 孔子教育儿子学?诗?学?礼?,和对其他学生的要求是一样的,并没有因为孔鲤是自己的儿子就放松对他的要求,这一点可以看出孔子对学生的一视同仁和对儿子寄予着很高的希望。后代的读书人,把孔子教子的方法称做?诗礼传家?。

 (二)颜之推与《颜氏家训》

 颜之推是南北朝时的思想家、教育家,出身士族,深受儒家名教礼法影响,又敬信神佛,笃信因果。《颜氏家训》是他对自己一生有关立身、处世、为学经验的总结,被后人誉为家教规范,影响很大。全书二十篇,各篇内容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主要强调道德修养,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子弟,并宣扬伦理纲常以及佛家因果报应思想等,是一部有着丰富文化内蕴的作品。认为教育后代要确立远大的志向、理想,象尧舜那样实践仁义道德的准则,经得起任何磨难,注重气节的培养。他说:?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

 颜之推认为学习目的主要是为了开启心扉、完善德行、行道利世,首先动机要端正,学习内容提倡读圣贤之书,实践道义。在学习方法方面,提出了专心、勤学、切磋、踏实的主张。他非常重视对子女进行早教,而且越早越好,不要失去机会。颜之推的几个孩子三岁开始读书,并背诵经典,当孩子们问道:?我们知道了要读书,但为什么要这样早呢?颜之推告诉孩子:?接触圣贤之书越早越好啊,小时记忆力好,背会的书往往终生不忘。?颜之推还教育子女一生都要学习,勤勉惜时,无论时逢战乱或生活窘迫时,他都督促孩子们勤习经史,并说:?读书明理,在任何时候,尤其在紧要关头或每到有大事时就知道怎么去做。?他的几个孩子后来在经史方面都很有成就,都是重节操、做事有责任感的人。

用来教育孩子的励志勤学典范

 1. 孔子,春秋时人,一生善思好问,勤学不辍。有一次到齐国听到《韶》乐,痴迷到三个月不知道肉味的地步。晚年时痴迷《易经》,一天到晚翻来覆去的读,竟然将编连竹简的牛皮绳子给翻断了好多次,其刻苦精神可见一斑。有一次孔子病了,他的学生商瞿为他占卜,占得的结果竟然是孔子中午就要去世。在得知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之际,孔子竟然说:?拿书来,死亡之前不读书又能干什么事呢?孔子临死之际,还念念不忘读书,确确实实应该成为百世的楷模。

 2. 苏秦,战国人,年轻时就立志成才,常常苦读到深夜,疲倦了就用锥子猛刺自己的大腿,清醒之后再坚持读书,最终成为战国时最有名的纵横家。

 3. 屈原,楚国人,小时候读书怕人打扰,所以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他都躲到离家不远的山洞里刻苦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终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

 4. 匡衡,汉朝人,年少时家境贫寒,无钱点灯读书,见邻居家点着蜡烛,就在墙壁上悄悄地凿了一个小孔,借微微透过洞口的烛光读书,后来成为当时有名的学者。

 5. 贾逵,汉朝人,小小年纪便喜欢读书学习,虽然未到读书入学年龄,但常常跑到学堂,隔着篱笆,偷听老师讲课。因为热爱学习,所以不以学习为苦,终于成为汉代大学问家。

 6. 常林,汉朝人,非常好学,虽然早年务农,但经常带着书本下田干活,这样就可以在干活的间隙来读书了。

 7. 路温舒,汉朝人,因为家贫,无法入学读书,所以自小给人放羊,但其十分好学,经常借书来读,遇到喜爱的书籍,家里连抄写用的竹简和布帛都买不起。有一次他在放羊的时候,发现水池中的蒲草宽宽长长,欣喜万分,立即割下来带回家晒干用来抄书学习。就因为这样用心,所以长大后成为寒门俊才。

 8. 高凤,汉朝人,出身于农耕之家,痴迷读书,一天到晚不停歇。有一次妻子下地干活,让高凤看护庭院中晾晒着的小麦,天突降暴雨,高凤却在书中神游,等到妻子回来,麦子已经被暴雨冲跑了。后来人们就用?流麦?和?中庭麦?赞美读书专注,用?流麦士?来称谓书呆子了。

 9. 董仲舒,汉朝人,年轻时读书专心,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面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三年都没有到花园里浏览美景,就因为他如此专心,所以成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

 10. 管宁,汉朝人,读书时和华歆同学,有一天校外有达官贵人车马经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但华歆却羡慕不已,出门瞧热闹去了。管宁见华歆不是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便生气地和他割席分坐。

猜你喜欢:

1. 古人教育孩子的诗句

2. 历史上家长教育孩子的经典例子

3. 古代教育孩子的事例

4. 教育孩子成功的案例

5. 关于父母教育孩子的名人故事有哪些

1、孟母三迁

孟子小的时候,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就在此住下了!

2、荻草代笔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勤学苦练、专心致志。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家长的善于教育,严格要求。

本文来自作者[霏羽]投稿,不代表华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aruijixie.net/huarui/6426.html

(2)
霏羽的头像霏羽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霏羽的头像
    霏羽 2025年10月28日

    我是华瑞号的签约作者“霏羽”

  • 霏羽
    霏羽 2025年10月28日

    本文概览: 教育不分古今,那么古代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与现代的有什么不同呢?下面请看我为大家带来的几则古代人教育孩子的故事!欢迎阅读!古代人怎么教育孩子   郑板桥临终教子  郑板桥之诗...

  • 霏羽
    用户102808 2025年10月28日

    文章不错《古代人怎么教育孩子》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华瑞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