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里余,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这是曹操《却东西门行》的诗句,它概括了鸿雁的几个特点:一是鸿雁是塞北的鸟儿。“乃在无人乡”,说明鸿雁怕人,它是远离人群的;二是它是候鸟,冬季它飞往南方,春日飞回北方。
鸿雁,也叫雁、鸿,俗称大雁,它是我国能见到比较著名的候鸟之一。每到秋末或春初,在我国广大地区都能见到大雁从天空飞过,尤其是排着“人”字或“一”字队形,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大雁不辞劳苦、千里跋涉,引起了人们的感动;它们不住的鸣叫也触动了人们的心灵,所以,从古至今中国的诗人们也用诗词反映鸿雁,并投射了各自不同的人生感怀。
最早反映鸿雁的诗当然也是我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诗经﹒小雅》有《鸿雁》一诗,但它也是以鸿雁起兴,并未具体反映鸿雁。它是说鸿雁振振翅膀,有个男子很健壮,主要反应这个男子怎么怎么。
到秦汉时期,人们常把大雁和天鹅合称而叫“鸿鹄”。过去大家都学过《陈胜起义》(节自《史记﹒陈涉世家》),里边很有名的一句话就是陈胜的那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鸿,指大雁;鹄,是天鹅。汉高祖刘邦也有一首《鸿鹄歌》: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羽翼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又可奈何?
虽有缯缴,将安所施?
刘邦宠爱戚夫人,在戚夫人的鼓动下,想废掉太子而立与戚夫人所生的赵王如意,遭到众大臣甚至是名望甚高的“商山四皓”的反对。刘邦给戚夫人唱了这首《鸿鹄歌》,意思是说,太子就像鸿鹄一样羽翼丰满,一举千里,横绝四海了,我就是有弓箭也拿他没办法了。缯缴(zeng zhuo):系着绳子的箭。缯,箭;缴,系箭的绳子。
后来写鸿鹄的也不多,都是写黄鹄(天鹅)的诗,比如远嫁乌孙国的公主刘细君的《悲愁歌》“常思汉土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还故乡”,是说愿做天鹅飞回故乡。传说中被匈奴扣押在漠北牧羊19年的汉使苏武,其诗中也没有鸿雁,也是说“黄鹄一远别,千里顾徘徊”。
至曹操,诗中始有鸿雁(如前),而后渐多,而黄鹄则少见了。
历代诗人咏鸿雁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秋雁南飞,深秋景象,或喻寒冬将到
重别周尚书 (南北朝)庾信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唯有河边雁,秋来向南飞。
庾信是南朝﹒梁的官员,出使北朝﹒西魏,遭逢西魏灭了梁,所以无国可回,遂滞留长安,历仕西魏、北周。本诗是借秋雁可以南飞表达自己思乡及对故国难归的情感。阳关,西域古关,在今甘肃。王维有“西出阳关无故人”之句。本诗前两句表达戍边的将士只见去的,少有回来的,“古来征战几人回。”
晚秋? (南北朝)庾信
凄清临晚景。疎索望寒阶。
湿庭凝坠露。抟风卷落槐。
日气斜还冷。云峰晚更霾。
可怜数行雁。点点远空排。
这是一首纯写秋景的诗。大意是:一片凄清到了秋末之时,从萧索的树影看到寒冷的台阶。庭中湿漉漉的知道下了寒露,阵阵旋风卷下片片槐叶。太阳西斜空气变冷,山峰的傍晚还笼罩着雾霾。最可怜那几行大雁,在高高的天空排队南飞。在这里,作者通过几行大雁南飞,渲染了晚秋的特征。
送魏万之京(唐)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中表达了诗人与魏万的友情。诗的大意是:早晨听过与你离别的歌,夜晚你就要在微霜下渡过黄河。大雁的叫声不忍在愁苦里听闻,更何况是云山的跋涉之中。潼关的树色显示寒冬将近,京城夜里的捣衣声特别多。不要去长安的那些享乐之处,白白让时光空虚度过。在这里用鸿雁的叫声具体生动地显示秋天将去寒冬将至的时节。
长安秋望? [唐]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这是作者较著名的一首诗,写在长安秋天看到的景色及自己思乡的情感。大意是:冷清的云雾在拂晓时飘流着,皇家宫阙笼罩在深秋之中。寥落的几点星光下飞来南去的雁阵,有人倚楼把长笛吹奏。半开的紫菊在竹篱旁雅静,落尽红衣的莲花在江洲边含愁。家乡的鲈鱼正肥美而回不去,却像个囚徒一样在京城逗留。在这里以雁群横过残星描绘深秋的景象。
二、春日思归,衡阳回雁峰,归雁
人日思归? (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两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这首诗比较明白晓畅,也是通过春雁北归而引发离家两年的人的思归之情。
题大庾岭北驿? (唐)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这是作者被流放钦州(今广东)途径大庾岭(江西境内)时所作。大意是说:十月南飞的大雁,传闻到这里就要回去了。而我到这里还没停止,何日我才能归来?江面平静,潮水刚刚退去;山林昏暗,瘴气浓重不散。明早登高望乡的地方,应该会见到梅花开发。本篇作者以雁和自己对比,大雁能回自己不能回,表达自己忧伤哀怨的内心情感。
其实,据说大庾岭是没有雁的,宋之问是通过雁回归表达自己思归之情。传说大雁是飞到衡阳就不再南行,南岳衡山的最高峰就叫回雁峰。每年二月大雁就要北归。
春夜闻笛? (唐)李益
寒山闻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该诗的大意:寒冷的山间有人吹笛呼唤春天回归,被贬谪的人们相望泪水洒满了衣裳。洞庭湖上一夜有无数的雁群,不等天明都向北方飞去。这里以大雁能归而迁客不能归表达迁客思归的心情。
春雁? (明)王恭
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
莫怪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
作者说:春风一到衡阳,大雁们就不顾楚水与燕山有万里的路途而飞回。人们不要怪大雁春天一到便归去,因为江南虽好却不是它们的家乡。诗人在诗中借春雁表达游子怀乡思归的情感。
归雁? (唐)钱起
潇湘何事等闲归,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这首以《归雁》为题的诗较为艺术化,也可以说是诗人写湘灵(湘夫人)的哀怨,与归雁无关,但他借用了归雁这个形式。该诗前两句以设问句式问大雁:你们为何这么轻率地就从潇湘飞回来呢?那里水碧沙明两岸都长满了青苔啊。后两句以雁作答:那里有湘灵在月夜里弹奏二十五弦琴,我们受不了那清冷的哀怨就飞回了。
瑶琴怨? (唐)温庭筠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这首诗写的不是春雁而是秋雁,为何我也把它排在这里呢?因为它与上首诗形式相像,也是写瑶琴的。本诗的大意是:竹席银床冰冷难以入梦,蓝天如水夜云轻盈。雁声渐远飞过潇湘去,月光明亮地映照着十二高楼。
三、鸿雁传书,一个美丽的传说
古诗词中常把鸿雁当作信使,甚至以鸿雁代指书信,这是一个美丽的误会。鸿雁传书的故事源于苏武牧羊,据《史记》记载,汉武帝时,使臣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并被押在北海(据说是今贝加尔湖)牧羊。19年后汉朝派使者要求释放苏武,匈奴单于谎称苏武已死。这时有人暗地告诉汉使真相,并出主意让他对单于说,汉皇在上林苑射下一只大雁,这只雁足上系着苏武的帛书,证明他没死。单于无法,只得把苏武放回汉朝。从此,有了“鸿雁传书”一说,鸿雁也有了信使之称。这在诗词中也有大量的反映。
闺怨? (唐)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光,流照伏波营。
这首诗表达了一个戍边将士的妻子对夫君的思念:大雁都飞尽了没捎信的了,愁思太多难以入眠。愿随着孤独的月光,照向伏波将军的大营。伏波,是汉代将军的封号。最著名的伏波将军是东汉光武帝时期的马援,一生征战无数,马革裹尸。
春闺? (唐)崔道融
寒食月明雨,落花香满泥。
佳人持锦字,无雁寄征西。
这也是一首描写边关将士的妻子思念夫君的诗:寒食时节下起了雨,落花落满了泥。佳人拿着写好的锦书,却没有雁儿帮她寄到边关。锦字,写在织锦上的字,也叫锦书,最珍贵的书信才会用织锦书写。
阮郎归? (宋)秦观
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
丽谯吹罢小单于。迢迢清夜徂。
乡梦断,旅魂孤。峥嵘岁又除。
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
这是秦观被贬湖南郴州时写的词。大意是:湖南天空的风雨吹走寒气,深深的庭院一片空虚。高楼上谁吹奏了一曲《小单于》,清冷的长夜就要过去。思乡的梦断了,旅人的心感到孤独,现在又到了除夕。衡阳还有大雁给传书,郴州连大雁也没有。
一剪梅?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是李清照较著名的一首词。大意是:红莲香消花残,竹席也凉了,轻轻解开罗裳,独自登上木兰舟。云空中谁寄来了书信?接到大雁带来的书信,已是满月照着西楼。花儿独自飘零,流水独自流淌,同一种相思,使身处两地的人忧愁。这种感情没有办法消除,才从眉头下来,又袭上了心头。这里,锦书、雁字,都代指书信。雁字,就是大雁带来的文字。
四、惊弓之鸟,大雁之殇
赠猎骑? (唐)杜牧
已落双雕血尚新,鸣鞭走马又翻身。
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骑射高手。你看他刚射落两只大雕,雕还在淌血,他又扬鞭翻身上马,寻找新的射猎目标。诗人劝这个射手不要射杀南来的大雁,恐怕它们身上带着寄给远方人的家书。
鸿雁每年南来北往,也往往成为猎人们猎取的目标。鹰雕属于猛禽,肉又不好吃,但是一些射猎高手为了显示自己高超的技艺,还射猎呢?何况鸿雁飞行平缓,对人类来说其肉质也不错,自然成为人们猎取的对象。所以鸿雁每年的往来之旅也是凶险之旅。
“惊弓之鸟”一词的来历也与鸿雁有关。《战国策》记载:魏国有一个神射手叫更赢。有一次他随魏王郊游,见一只雁从天上飞过,他对魏王说:“我不用箭,只拉弓就能把这只雁射下来”。魏王说:“你吹吧?你射不下来,杀头!”更赢说“我试试吧!”他取出弓,对着那只雁拉满弓,“当”的一声弦响,那只飞着的雁便应声落下。魏王震惊,详问其故,更赢说:“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雁。”魏王问:“你怎么知道?”更赢说:“这只雁飞得很慢,叫声凄惨。飞得慢是因为受过伤,叫声惨是因为离开同伴很久了。它听到我的弓响后,害怕再次被射中,就拼命向高处飞,一使劲,未愈合的伤口又开裂了,疼痛难忍,翅膀就再也扇不动了,就掉了下来。”看来更赢不但技术高,观察力也是惊人的。
从前面讲的历史故事可以知道:“鸿雁传书”本来就是汉使骗匈奴单于编造的。实际上鸿雁是害怕人的,它们只会远远躲着人类,更不可能给人传书,因为人只会带给它们伤害。
摸鱼儿·雁丘词? (元)元好问
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译文(独孤行)
问世间:情是什么东西?
能使两只雁儿以生死相许?
它们天南地北双宿双飞,
经历了多少寒冬酷暑。
相处的欢乐,离别的痛苦,
雁儿比人间儿女情更痴。
您也许会说:万里层云渺渺茫茫,
千里江山的黄昏覆盖着积雪,
我孤单的身影向何处去?
这汾水路,当年汉武帝巡游,曾经箫鼓喧天,
如今寂寞冷落,衰草荒烟。
招魂也无济于事,山鬼枉自悲啼,
上天也会嫉妒,你相信吗?
莺儿燕儿都将变为黄土,
大雁的痴情则千秋万古。
后世的诗人们会纪念这痴情的大雁,
前来凭吊安葬它们的丘土。
《摸鱼儿·雁丘词》是金代诗人、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咏物词,词人为雁殉情而死的事所感动,挥笔写下了这首词,寄托自己对殉情者的哀思。这首词紧紧围绕“情”字,以雁拟人,谱写了一曲凄恻动人的恋情悲歌。在这首词中,作者驰骋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对大雁殉情而死的故事,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描绘,再加以充满悲剧气氛的环境描写的烘托,塑造了忠于爱情、生死相许的大雁的艺术形象,谱写了一曲凄婉缠绵,感人至深的爱情悲歌,是为中国古代歌颂忠贞爱情的佳词。
沁园春·雁 (明)高启
木落时来,花发时归,年又一年。
记南楼望信,夕阳帘外,西窗惊梦,夜雨灯前。
写月书斜,战霜阵整,横破潇湘万里天。
风吹断,见两三低去,似落筝弦。
相呼共宿寒烟。想只在、芦花浅水边。
恨呜呜戍角,忽催飞起,悠悠渔火,长照愁眠。
陇塞间关,江湖冷落,莫恋遗粮犹在田。
须高举,教弋人空慕,云海茫然。
译文(独孤行)
树叶落时飞来,春花开时归去,
秋来春去年复一年。
记得帘外夕阳低垂南楼上盼望你的书信,
西窗雨夜里被你的叫声惊醒久久无眠。
月光中书写着大字,寒霜里排着整齐的队形,
飞越潇湘万里云天。
忽然一阵狂风吹断队形,
两三只雁儿下滑,像断裂的筝弦。
寒烟中相互呼唤,只栖息在芦花浅水边。
恨那呜呜的号角,忽然将雁惊起,
而那幽幽的渔火,常照得雁儿无法入眠。
陇头边关遥远,江河湖海辽阔,
雁儿啊!不要留恋那有稻粱遗落的田间。
你们要高高飞翔,让那些捕猎者
无奈地遥望茫茫云天。
《沁园春·雁》是元末明初词人高启创作的一首咏雁词。上片写雁群南飞,赞美了它们的奋进精神和坚强毅力。下片写雁群环境恶劣,危机四伏,惊魂难定。希望大雁不要留恋有稻粮遗留的田间,要高高飞起,让那些猎捕者枉自仰叹。
高启曾在吴王张士诚手下任职。朱元璋夺取政权后,他虽曾应诏出任新朝,但在以猜忌、滥杀闻名的朱氏控制下,不能不产生一种畏惧感。这首词就是借咏雁来自慨身世,表达了远离朱氏政权控制的愿望。但不幸的是作者没有逃出罗网,最终还是被朱元璋找罪名腰斩。
五、孤雁,孤独灵魂的寄托
孤雁,失群失伴的雁。孤独、悲哀,前途凶险。古代诗人很多写孤雁的,主要是寄托自己心灵的孤独,表达人生旅途的险恶。
孤雁? (唐)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这首诗的大意是:几行回归塞外的雁群已看不到了,你这只雁要独自去哪里呢?暮雨中呼唤,没有伙伴回应;寒塘上欲落下又迟疑不定。沙洲的乌云下你暗暗飞过,只有关山上的冷月将你伴随。不一定是遭逢暗箭,独自飞行就会使你恐惧多疑。这首诗很形象地刻画了失群孤雁面临的险境与孤独,是诗人内心孤独的反映。
卜算子·孤鸿?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独孤行)
残月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
水漏声断,夜深人静。
谁见一幽人在独自徘徊,
似孤鸿缥缈的身影?
受惊的孤鸿回过头来,
满腔的怨恨无人理解。
寻遍寒枝不肯栖息,
寂寞的沙洲一片清冷。
这是苏轼被贬黄州时的咏物抒怀之作,借描写夜深孤鸿缥缈独飞的情景,托鸿写人,抒发作者政治失意后的孤寂忧愤之情,表现作者清高自守的品格。这首词历来被评为词中名篇。黄廖园评其为“超诣神品”,黄庭坚说此词“语境高妙,似非吃烟食人语,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解连环·孤雁? (宋)张炎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
自顾影、却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
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
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
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
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
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译文(独孤行)
楚江空旷的傍晚,
一雁与雁群惊散,相隔万里之远。
它顾影自怜,欲落下寒冷的池塘,
正是沙净草枯,水平天远。
它排不成雁字,
只能寄托相思一点。
它还是担心耽误了远在边塞
裹着残毡顶风冒雪边关将士的思念。
谁可怜它旅途的艰难?
长门宫寂静的长夜里,
秦筝弹奏出长长哀怨。
料想伙伴们还歇宿在芦花荡,
曾有春天到来前北归的打算。
暮雨中仿佛听到同伴的呼唤,
怕不定会在玉门关突然重见。
比起双双归来穿越半卷珠帘的燕子,
它不应该感到羞惭。
作者张炎为南宋末人。本篇是咏物伤怀之作,极有盛名,作者因此或“张孤雁”之称。全篇描写孤雁离群飘泊无依,眷恋伴侣,在江野彷徨的凄苦,用以喻自己国破家亡后飘泊孤凄和对守节不移的故人的忧念。全词将咏物、抒怀、叙事紧密结合。托物寄意,委婉缠绵,情意深永,恰到好处,堪称咏物词的上品之作。
长亭怨慢·雁? (清)朱彝尊
结多少悲秋俦侣,特地年年,北风吹度。
紫塞门孤,金河月冷,恨谁诉?
回汀枉渚,也只恋江南住。
随意落平沙,巧排作、参差筝柱。
别浦,惯惊移莫定,应怯败荷疏雨。
一绳云杪,看字字悬针垂露。
渐欹斜、无力低飘,正目送、碧罗天暮。
写不了相思,又蘸凉波飞去。
译文(独孤行)
联结多少悲秋的伴侣,
特地年年从北方飞来。
黑紫的关塞孤独,天河的月色冷清,
满腔的怨恨向谁倾诉?
回到水边,越过沙洲,
也只留恋着江南的乡土。
它们随意飞落在沙滩上,
仿佛巧安排在筝上的弦柱。
它们忽然惊起,习惯性地惊恐不安,
残荷疏雨都会使它们恐惧。
它们继续升空高飞,
像一条绳悬挂在云端。
它们仿佛累了,无力地下飘,
目送它们,在暮色苍茫的天际。
它们写不了它们的相思,
又带着冷风寒波飞去。
朱彝尊这首词与张炎的《解连环﹒孤雁》、高启的《沁园春﹒雁》齐名,并称为“咏雁”的三大名篇。作者由于抗清失败,生计艰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飘零四海。这种漫长的羁旅生涯,加上时时要担心清廷的追捕,不能不使他既感到厌倦。正因为如此,所以他看到秋天南飞的大雁,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忍不住发出了“也只恋、江南住”的慨叹,只是大雁尚能南飞,人却不能自主,有家难归。
六、雪泥鸿爪,苏轼的人生之喻
《和子由渑池怀旧》? (宋)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译文(独孤行)
人生到处奔波像什么呢?
应该像飞鸿踏在雪泥上吧。
雪泥上偶尔留下几个爪印,
飞雁哪还记得这痕迹留在何方?
老僧已死,变成了一座新塔,
墙壁已坏,见不到旧时的题诗。
当年崎岖的山路还记得否?
路长人困,那头驴都累得直叫。
公元1061年(嘉祐六年)冬,苏辙送苏轼至郑州,分手回京,作诗寄苏轼,这是苏轼的和作。苏辙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未到任即中进士。他与苏轼赴京应试路经渑池,同住县中僧舍,同于壁上题诗。如今苏轼赴陕西凤翔做官,又要经过渑池,因而作《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在这首诗中用“飞鸿踏雪泥”比喻人生留下的足迹,微不足道,也无需太在意,表达了一种不留恋过去,旷达积极向前的人生态度。所以“雪泥鸿爪”也成了人们常用的成语。
最后,展示一下我写过的有关鸿雁的作品。我写过一首《平沙落雁》,那是一首听琴诗,是我在聆听一场古乐会后写的:
《平沙落雁》? 独孤行
潇湘晚空,云碧天净
一排排鸿雁跋山涉水
自暮云深处迆迆而来
横越大江上空
***
江边沙白,蒲苇丛丛
目的地终于到达
头雁警觉迟疑徐徐落下
三五雁盘旋随从
***
芦花头白,缪花艳红
有雁还盘旋空中
仿佛途中遭遇惊弓
至此还疑虑重重
***
夕阳西沉,风吹苇动
群雁落下沙滩
有几只忽然惊起
心有余悸,惊叫不定
***
夜色降临,明月初升
众雁渐渐安定
有雁似失去了伴侣
对着明月悲鸣
***
夜深人静,月明云轻
雁群都入梦中
孤雁偶尔低声呜咽
猛然梦中惊醒
***
更深夜半,只有江声
沙滩黑压压一片雁影
江上吹着瑟瑟秋风
山高天青,月白沙冷
二二年十一月十一日
1. 有关大雁南飞诗句
1.《二弟宰邑南海,见群雁南飞,因成咏以寄》 年代: 唐 作者: 张九龄 鸿雁自北来,嗷嗷度烟景。
常怀稻粱惠,岂惮江山永。 小大每相从,羽毛当自整。
双凫侣晨泛,独鹤参宵警。 为我更南飞,因书至梅岭。
2.《卜算子·旅雁向南飞》 年代: 宋 作者: 朱敦儒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初失。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鸥鹭苦难亲,矰缴忧相逼。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3.《雁南飞》 年代: 宋 作者: 戴表元 雁南飞,飞且鸣。 我不爱尔绝汉排云之健翼,爱尔秋来意气各有适, 江湖万里同风声,风声万里秋萧索, 山乡田荒水乡薄。
不应专为稻梁来, 得饱自住今亦乐。群飞潦唳奈尔何, 青天茫茫无网罗。
谁知世有苦心者, 夜半闻声悲转多。 雁南飞, 劝尔飞时莫近征妇舍,手触边衣添泪下。
更莫飞近贫士屋,弦绝樽空怨凄独。 雁南飞,飞且止, 世事惊人例如此。
我昔扁舟五湖水, 年年见尔秋风裹。如今未断少年情, 一度雁来心一惊。
今年雁来明年去, 明年去去江南路。欲将书寄去边人, 明年认作书回处。
4.《秋思》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日落江城闻捣衣,长空杳杳雁南飞。 桑枝空后醅初熟,豆荚成时兔正肥。
徂岁背人常冉冉,老怀感物倍依依。 平生许国今何有,且拟梁鸿赋五噫。
5.《南乡子·新月又如眉》 年代:宋 作者:晏几道 新月又如眉。长笛谁教月下吹。
楼倚暮云初见雁,南飞。 漫道行人雁后归。
意欲梦佳期。梦里关山路不知。
却待短书来破恨,应迟。 还是凉生玉枕时。
2. 有关大雁南飞诗句有哪些1、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两汉 刘彻《秋风辞》
2、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代 赵嘏《长安晚秋》
3、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唐代 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
4、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唐代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5、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唐代 杜甫《月夜忆舍弟》
6、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唐代 温庭筠《瑶瑟怨》
7、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唐代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8、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唐代 高适《别董大二首》
9、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唐代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10、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唐代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3. 有关大雁的诗句1、《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唐代: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译文: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看见大雁南飞引起我忧愁之心,远处的山峰又衔来一轮好月。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在天上传杯饮酒。醉酒之后兴起了凉风,吹得衣袖随风舞动我们随之而回。
2、《闻雁》
唐代: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译文:故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道在哪里啊?归家的思绪正无穷无尽。在淮河南部的夜晚下着冰冷秋雨,我听到大雁的叫声由远而近的传来。
3、《渔家傲·秋思》
宋代: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在重重叠叠的山峰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4、《使至塞上》
唐代: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5、《霜月》
唐代: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译文: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4. 与雁南飞有关的诗词与雁南飞有关的诗词包括:
1、唐代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原文: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译文:
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江上分外寒冷。我家在曲曲弯弯襄水边,远隔楚天云海迷迷茫茫。
思乡的眼泪在旅途流尽,看归来的帆在天边徜徉。风烟迷离渡口可在何处,茫茫江水在夕阳下荡漾。
2、唐代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原文: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译文:
十月份南飞的大雁,听说到这就往回飞。我的行程远没停止,不知何时还能回来?
江面平静潮水刚落,山林昏暗瘴气不开。明晨登高望乡之处,应见岭头初绽红梅。
3、三国曹操《步出夏门行·冬十月》
原文: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
鵾鸡晨鸣,鸿雁南飞,鸷鸟潜藏,熊罴窟栖。
钱镈停置,农收积场,逆旅整设,以通贾商。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初冬十月,北风呼呼地吹着,气氛肃杀,天气寒冷,寒霜又厚又密。
鹍鸡鸟在清晨鸣叫着,大雁向南方远去,猛禽也都藏身匿迹起来,就连熊也都入洞安眠了。
农民放下了农具不再劳作,收获的庄稼堆满了谷场,旅店正在整理布置,以供来往的客商住宿。
我能到这里是多么的幸运啊,高诵诗歌来表达自己的这种感情。
4、宋代朱敦儒《卜算子·旅雁向南飞》
原文: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初失。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鸥鹭苦难亲,矰缴忧相逼。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译文:
远行的大雁向南飞翔,风雨中与雁群失散。饥渴辛苦的大雁双翅无力地下垂,只好独宿于清冷的河中小洲。
沙鹞和白鹭苦于难以亲近,时刻担心被弓箭射杀。茫茫云海中找不到归宿,有谁来听鸿雁的声声哀号。
5、唐代温庭筠《酒泉子·楚女不归》
原文:
楚女不归,楼枕小河春水。月孤明,风又起,杏花稀。
玉钗斜篸云鬟重,裙上金缕凤。八行书,千里梦,雁南飞。
译文:
她回南方去了,现在还没有踏上归途。我独居的小楼枕卧溪畔,夜夜愁听那春水汩汩。明月也无伴,像我一样孤独。春风吹杏花稀疏零落,更使我愁伤春暮。
玉钗在你的头上,斜斜地簪住云髻雾鬟。你裙上绣金的凤凰,仿佛栖息在我心间。真盼这春天又变秋天,请南飞的鸿雁,带去我的书信,带去我千里的思念。
6、北宋晏几道《南乡子·新月又如眉》
原文:
新月又如眉。长笛谁教月下吹。楼倚暮云初见雁,南飞。漫道行人雁后归。
意欲梦佳期。梦里关山路不知。却待短书来破恨,应迟。还是凉生玉枕时。
译文:
新月就好像眉弯一样。谁又让思人在月下吹笛。独倚高楼,暮云中初见大雁南飞。却只能徒然等待行人在大雁之后归来。
只想在梦中相见,只是在梦中,却不知道路在何方。只有等待短信来消解离恨,猜想书信会迟来。依旧是孤枕难眠。
5. 有关大雁的诗句古代咏雁诗集粹 卢贤生 每当萧飒的秋天季节,仰视寥廓的万里霜天,时常可以见到一群群自北向南飞行的鸿雁,它们组成整齐的行列,单行横空,宛如一个“一”字,双行相交形成一个“人”字,古人称之为雁阵、雁字、雁序,这也是古诗材料。
如陆游《幽居》诗:“雨霁鸡栖早,风高雁阵斜。”白居易《江楼晚眺景物鲜奇》:“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古人云:“雁行有序”,雁的组织性很突出的,雁在飞行时,飞在队伍前头的一只雁,都是由体强识途的老雁担任,雁阵的线条整齐,两雁之间的距离保持匀称。据科学分析,这是雁充分利用气流进行飞行的一种奇妙的“节能术”。
我国常见的雁有鸿雁、豆雁、白额雁等。雁是候鸟,有着一年一度的迁徙,每年春分后,飞往北方,秋分后飞回南方。
当年唐太宗在山西汾河赋诗云:“不识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可见古人早就知道雁有年年迁徙的习性。
由于雁有季节准确的迁徙,古人把它视为音讯的“使者”,历史上还有“鸿雁传书”的故事。 雁一年两度的迁徙,说明它对于天气的冷暖变化的反应很敏锐。
华北农村流传民谣有:“七九河开河不开,八九雁来雁总来。”如果大雁迁徙的提早或推迟,预示着当地天气有反常的现象。
诗人陆游留心雁儿的活动并揭示它和气候的对应关系。如他在《夜归》诗云:“今年寒到江乡早,未及中秋见雁飞。”
此诗地点是浙江省绍兴,当年雁儿在中秋前提早南飞过浙江,结果天气早寒。近来对大雁观察记录也表明,大雁提前南飞,结果北方天气早寒,南方气温也比常年偏低。
虽说雁是候鸟,秋季霜降南旋,但古代诗词经常和雪联在一起,这似乎有悖事实。著名的有唐代卢纶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首诗引起一场现代对雁生活习性新研究,起因出自科学家华罗庚针对此诗在《中学语文教学》上写了一首质疑诗:“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
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此质疑诗一出,报刊、杂志争相刊载,大加赞赏,借此勉励后生,要善于独立思考,疑前人所未疑。
但也有不少学者,指出华诗欠妥,说“雪中雁”和“月黑雁飞高”确是事实。 查阅古诗,很多诗人描写了雪和雁。
例如唐代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宋代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唐代李白《千里思》:“胡雁度日边,风雪迷河洲。”唐代贺朝《从军行》:“天山漠漠长飞雪,来雁遥传沙塞寒。”
这情景跟卢纶的《塞下曲》很一致,作为候鸟的大雁,为什么还遭遇大雪呢?这主要与气候的多变和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塞外气温骤降,大雁刚刚南飞,白雪就覆盖大地。另外中国地理气候南北差异很大,塞外在农历八月就下雪,甚至更早,“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诗)“五月天山雪”(李白诗),所以大雁难逃“雪网”的。
大雁归迟遇雪之情,也见于古诗,如唐代崔湜《塞垣行》:“雨雪雁南飞,风尘景西迫。”唐代李廓《送振武将军》诗:“芦酒烧蓬媛,霜鸿捻箭看。
黄河古城道,秋雪白漫漫。”虽说月黑看不见雁,但雁过有声,“月黑雁飞高”就不足奇了。
古诗仍有这方面的佐证。如唐代李益《春夜闻笛》:“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向北飞。”
宋代梅尧臣《秋雁》诗:“秋雁多夜飞,前群后孤来。”唐代钱起《宿毕侍御宅》:“落叶寄秋菊,愁云低夜鸿。”
唐代李颀《古从军行》:“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金代元好问《惠崇芦雁》:“雁奴辛苦候寒更,梦破黄芦雪打声。”
所谓“雁奴”就是晚上打更之雁,附近稍有响声,它们就立刻鸣叫报警,接着,群雁也随之惊起鸣叫,此起彼伏。这就是所谓惊起宿雁。
一声不响,默默飞行的群雁是没有的,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月黑之夜,什么都难以看见,为什么还知道雁从空中飞过呢?其原因就是俗话说的“雁过留声”。 另外,卢纶是唐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山西的北部是长城,后来当过河中元帅府判官,所以他有边塞的生活基础,不会不亲眼目睹雪中雁、黑天雁,《塞下曲》关于雁的描写应该说是科学真实的。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网)。
6. 与雁南飞有关的诗词与雁南飞有关的诗词包括: 1、唐代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原文: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译文: 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江上分外寒冷。
我家在曲曲弯弯襄水边,远隔楚天云海迷迷茫茫。 思乡的眼泪在旅途流尽,看归来的帆在天边徜徉。
风烟迷离渡口可在何处,茫茫江水在夕阳下荡漾。 2、唐代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原文: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译文: 十月份南飞的大雁,听说到这就往回飞。
我的行程远没停止,不知何时还能回来? 江面平静潮水刚落,山林昏暗瘴气不开。明晨登高望乡之处,应见岭头初绽红梅。
3、三国曹操《步出夏门行·冬十月》 原文: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 鵾鸡晨鸣,鸿雁南飞,鸷鸟潜藏,熊罴窟栖。
钱镈停置,农收积场,逆旅整设,以通贾商。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初冬十月,北风呼呼地吹着,气氛肃杀,天气寒冷,寒霜又厚又密。 鹍鸡鸟在清晨鸣叫着,大雁向南方远去,猛禽也都藏身匿迹起来,就连熊也都入洞安眠了。
农民放下了农具不再劳作,收获的庄稼堆满了谷场,旅店正在整理布置,以供来往的客商住宿。 我能到这里是多么的幸运啊,高诵诗歌来表达自己的这种感情。
4、宋代朱敦儒《卜算子·旅雁向南飞》 原文: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初失。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鸥鹭苦难亲,矰缴忧相逼。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译文: 远行的大雁向南飞翔,风雨中与雁群失散。
饥渴辛苦的大雁双翅无力地下垂,只好独宿于清冷的河中小洲。 沙鹞和白鹭苦于难以亲近,时刻担心被弓箭射杀。
茫茫云海中找不到归宿,有谁来听鸿雁的声声哀号。 5、唐代温庭筠《酒泉子·楚女不归》 原文: 楚女不归,楼枕小河春水。
月孤明,风又起,杏花稀。 玉钗斜篸云鬟重,裙上金缕凤。
八行书,千里梦,雁南飞。 译文: 她回南方去了,现在还没有踏上归途。
我独居的小楼枕卧溪畔,夜夜愁听那春水汩汩。明月也无伴,像我一样孤独。
春风吹杏花稀疏零落,更使我愁伤春暮。 玉钗在你的头上,斜斜地簪住云髻雾鬟。
你裙上绣金的凤凰,仿佛栖息在我心间。真盼这春天又变秋天,请南飞的鸿雁,带去我的书信,带去我千里的思念。
6、北宋晏几道《南乡子·新月又如眉》 原文: 新月又如眉。长笛谁教月下吹。
楼倚暮云初见雁,南飞。漫道行人雁后归。
意欲梦佳期。梦里关山路不知。
却待短书来破恨,应迟。还是凉生玉枕时。
译文: 新月就好像眉弯一样。谁又让思人在月下吹笛。
独倚高楼,暮云中初见大雁南飞。却只能徒然等待行人在大雁之后归来。
只想在梦中相见,只是在梦中,却不知道路在何方。只有等待短信来消解离恨,猜想书信会迟来。
依旧是孤枕难眠。
7. 关于大雁的诗句雨霁鸡栖早,风高雁阵斜。
-------陆游《幽居》 今年寒到江乡早,未及中秋见雁飞。 ----------陆游《夜归》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白居易《江楼晚眺景物鲜奇》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 白居易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唐代高适《别董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天山漠漠长飞雪,来雁遥传沙塞寒。 -----------唐代贺朝《从军行》 十月边塞寒,四山江阴积。
雨雪雁南飞,风尘景西迫。----唐代崔湜《塞垣行》 芦酒烧蓬媛,霜鸿捻箭看。
黄河古城道,秋雪白漫漫。----唐代李廓《送振武将军》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向北飞。
------唐代李益《春夜闻笛》 落叶寄秋菊,愁云低夜鸿。 -----唐代钱起《宿毕侍御宅》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唐代李颀《古从军行》。
本文来自作者[傲露]投稿,不代表华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aruijixie.net/huarui/6002.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华瑞号的签约作者“傲露”
本文概览: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里余,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这是曹操《却东西门行》的诗句,它概括了鸿雁的几个特点:一是鸿雁是塞北的鸟儿。“乃在无人乡”,说明...
文章不错《大雁南飞到哪里止》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