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物方面的竞赛题目大全

1、出现了能咬合的上下颌。

出现了成对的附肢(偶鳍)。

骨骼为软骨或硬骨。

脊柱代替了脊索,成为身体的主要支持结构。

头骨更加完整,脑和感觉器官更发达。

2五种基本类型:纺锤形、侧扁形、平扁形、棒形(鳗形)、不对称形。 其他特殊体型:带形、箱形、球形、海马形、翻车鲀形、箭形。纺锤形最常见的一种体型,大部分行动迅速的鱼类多属于这种体型。 侧扁形 多栖息于水流较缓的水域,运动不甚敏捷 平扁形 大部分栖息于水底,运动较迟缓 棒形 适于穴居或穿绕水底礁石岩缝间。

3 心脏是进化的产物,它有一个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有心本从无心来。

生命在于运动,新陈代谢就是一种运动方式。生物要活命,就必须吸收养分和排出废物,这就必须要有一个运输系统;而要运输,要动起来,又必须有一种推动的力量。对低等动物来说,它的“推动力”,有的是细胞膜的渗透压,有的是纤毛的摆动,有的靠肌肉的收缩。蚯蚓有根大搏动管纵贯全身,可它却有数不清的“心脏”在工作。后来,无数的搏动管集中到一个搏动点上,就开始形成了。

只是进化到了鱼类,才开始有最早的心。鱼类的心脏分成两个腔室,就像一间屋子从中分隔成两个小房一样,血流由心脏发出,循环全身。

河蚌、乌贼等软体动物和青蛙等两栖动物,心已有了3个腔室。进一步进化,到了爬行动物,心脏就有4个腔室了,好比屋子被“+”字分隔为4个小房那样。蛇和乌龟等就是这样的。不过,这4个小房都有“房门”相通。鸟类和哺乳类的心脏也是4个腔室,但左右两半并不互相沟通——不相通可使血液“各行其道”,免得混杂,更有利于新陈代谢的进行。

有趣的是,人的心脏从开始出现到发育定型,完全重复了上述的进化过程。人胚胎约在两周时有“血管发生”,第18天或第19天出现原始的心脏,第22天起心脏开始收缩推动血液循环,到第3个月要心脏就有4个腔室了。

德国自然科学家赫克尔在其名著《人类的进化》一书中说道:“当人类的胚胎只有1/4英寸长时”,“心脏还是一个具有两个心室构造的简单的鱼类心脏,它位于喉部,也像鱼类一样,大动脉都通向腮裂。虽然这些构造对人类和其它陆地动物毫无用途,但在胚胎过程中的一定时期内仍有这种构造,这暗示着鱼类的人的祖先。”

事情很明显:我们的心脏从早期的两个腔室发展到4个腔室,正是生物进化留下的踪迹。

动脉弓亦称大动脉弧。进行鳃呼吸的脊椎动物,从心脏输出的血液由腹大动脉沿各鳃弓走行的入鳃血管,进入分支于所有鳃瓣的鳃毛细血管,于此进行气体交换变成动脉血,经出鳃血管入背大动脉。但如停止鳃呼吸转入肺呼吸时,则鳃瓣退化消失,而一开始就用肺呼吸的脊椎动物,则不发生鳃瓣,因而缺少鳃毛细血管,而入鳃,出鳃血管直接相通,在背、腹大动脉间形成直通的弓状血管,称大动脉弓。多数脊椎动物在大动脉弓发生时,是与下颌弓、舌弓及第一鳃弓乃至第四鳃弓,也就是说是和6对鳃弓相适应而出现的,随着它们的成长而发生种种变化。蛙等两栖类变态后,沿第一鳃弓至第四鳃弓有大动脉,但以后第三大动脉弓退化消失,第一大动脉弓形成颈动脉的基础,第二大动脉弓是成为成体仍然存在的大动脉弓,与大动脉根相接续。随即左右汇合形成背大动脉。第四大动脉弓是形成左右肺动脉的基础。爬行类的成体只有第四大动脉弓残存,左大动脉弓与左心室相通,引出动脉血;右大动脉弓与右心室相连,通过静脉血。鸟类与哺乳类只有由左心室发出的一条大动脉弓。

本文来自作者[醉秋]投稿,不代表华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aruijixie.net/huarui/5673.html

(3)
醉秋的头像醉秋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醉秋的头像
    醉秋 2025年10月23日

    我是华瑞号的签约作者“醉秋”

  • 醉秋
    醉秋 2025年10月23日

    本文概览:1、出现了能咬合的上下颌。 出现了成对的附肢(偶鳍)。骨骼为软骨或硬骨。脊柱代替了脊索,成为身体的主要支持结构。头骨更加完整,脑和感觉器官更发达。 2五种基本类型:纺锤形、侧扁...

  • 醉秋
    用户102311 2025年10月23日

    文章不错《大学生物方面的竞赛题目大全》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华瑞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