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庐山真面目下一句搞笑

可以填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是: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我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自苏轼写《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用图像化方式来刻画出从正面、侧面;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说明了一个道理: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要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扩展资料:

《题西林壁》的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百度百科-题西林壁

“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题西林壁》。

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释义:正面看庐山,庐山是一条绵延不绝的山岭,侧面看庐山,庐山是一座险峻挺拔的高峰。远处看、近处看、高处看、低处看,庐山总会呈现出不同的样子。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是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也就是说若想真正识得庐山,必须要跳出庐山,从更高更远的视野来看庐山。这又是一种更高境界的总结。也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意味。

创作背景: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赏析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本文来自作者[锁红波]投稿,不代表华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aruijixie.net/huarui/5144.html

(2)
锁红波的头像锁红波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锁红波的头像
    锁红波 2025年10月21日

    我是华瑞号的签约作者“锁红波”

  • 锁红波
    锁红波 2025年10月21日

    本文概览:可以填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是: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我自己身在庐山之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锁红波
    用户102109 2025年10月21日

    文章不错《不识庐山真面目下一句搞笑》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华瑞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