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几个生物问题

水可以防止空气中的细菌和真菌进入容器中,因为酵母菌只有在缺氧的环境下制造酒精。

不对,因为高尔基体(Golgi

apparatus)见于一切有核细胞,来自核膜外层,由数列弯曲成蹄铁状的扁平囊组成,在横切面上表现为光面双膜,其末端膨大成烧瓶状。高尔基体面向核的一面称为形成面,由许多与粗面内质网池相连的小泡构成。另一面称为成熟面,由此断下一些较大的泡,内含分泌物。由粗面内质网合成的蛋白质输送到此,经加工装配形成分泌颗粒,分泌到细胞外,例如肝细胞合成的白蛋白和脂蛋白即按此方式形成和输出。此外,细胞本身的酶蛋白如溶酶体的水解酶类也是这样,但却不装配成分泌颗粒和排出细胞外,而是以高尔基小泡的形式(初级溶酶体,前溶酶体)输送到各种吞噬体中。高尔基体在形成含糖蛋白的分泌物中、在构成细胞膜及糖萼中,以及在形成结缔组织基质中也均起着重要的作用。

高尔基体由两种膜结构即扁平膜囊和大小不等的液泡组成。扁平膜囊是高尔基体最富特征性的结构组分。在一般的动、植物细胞中,3~7个扁平膜囊重叠在一起,略呈弓形。弓形囊泡的凸面称为形成面,或未成熟面;凹面称为分泌面,或成熟面。小液泡散在于扁平膜囊周围,多集中在形成面附近。一般认为小液泡是由临近高尔基体的内质网以芽生方式形成的,起着从内质网到高尔基体运输物质的作用。糙面内质网腔中的蛋白质,经芽生的小泡输送到高尔基体,再从形成面到成熟面的过程中逐步加工。较大的液泡是由扁平膜囊末端或分泌面局部膨胀,然后断离所形成。由于这种液泡内含扁平膜囊的分泌物,所以也称分泌泡。分泌泡逐渐移向细胞表面,与细胞的质膜融合,而后破裂,内含物随之排出。不同细胞中高尔基体的数目和发达程度,既决定于细胞类型、分化程度,也取决于细胞的生理状态。

关于初一生物显微镜的操作问题。

课堂提问要着眼于知识的不同角度,并注意体现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力求采用新颖的说法,从合适的角度巧妙切人,使问题富有新颖性、启发性和灵活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例如,在学完“减数分裂”一节后,笔者设计了以下一些问题:(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发生了几次减半?DNA含量发生了几次减半?为什么?(2)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发生了几次减半?DNA含量发生了几次减半?为什么?(3)减数分裂概念中“减数”的含义是什么?(4)为什么把减数分裂称为是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5)有没有细胞,既能进行有丝分裂,又能进行减数分裂?这一系列问题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波澜,有利于启发学生对知识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理解。

2 把握好难度

3 设计好跨度

生物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即先行课已学内容是后续课将学内容的基础;而后续课将学内容又是先题时应注意知识之间的跨度,不要就题论题。一般来说,新授课中设置问题的跨度宜小,复习课中设置问题的跨度宜大。例如,高三复习课可设计以下问题:哪些生物的同化作用类型属于自养型?其代谢原理相同吗?这些有关新陈代谢的问题,横贯于初中生物教材中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高中生物中硝化细菌、硫细菌和铁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及光合细菌的光合作用等知识。这样的问题涉及的知识跨章越节,跨度很大,强化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 安排好梯度

学生的智力水平和非智力因素的差别,导致不同学生掌握同一知识点的速度有快有慢,效果有好有差。为此,在设计问题组时,教师要注意各问题之间的衔接和过渡,尽量做到既要避免梯度过大,又要避免问题过于琐碎;既要给学生指出思维的方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又不能将学生的思维限制过死,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例如,在进行“相对性状概念”的教学时,不要直接问学生什么是相对性状,而应设计有梯度的问题串:(1)什么是性状?请你例举一些与人有关的性状。(2)什么是相对性状?相对性状与显性性状、隐性性状的关系如何?(3)什么是显性性状?怎么确定?什么是隐性性状?怎么确定?通过这种递进性问题的设计,降低了教学难度,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 处理好广度6 把握好精度

课堂提问一定要有严密的逻辑性。注意所提问题的精度,需要教师设法提出适量且抓住重点、难点、关键点的问题,以帮助学生迅速掌握本节课的中心内容,并围绕核心内容进行思考。课堂提问一定要问到点子上,问出水平来。例如,在进行“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教学时,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1)为什么在根尖长到5cm时取材?(2)解离试剂是什么?解离有何作用?(3)为何要进行漂洗?(4)染色的试剂是何种物质?为什么能使材料着色?(5)压片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设计定位精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实验的重点内容。

7 调节好密度

课堂提问虽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提问并非是越多越好。“满堂问”和“满堂灌”是同样不可取的。如果提问过多过密,学生忙于应付教师的提问,导致精神过度紧张,容易造成学生的精神疲劳和反感,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相反,提问过少过疏,则使整个课堂缺少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并且不利于教师了解和调控学生的状态。因此,课堂提问要适度、适时,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使提问达到最佳效果。

8 控制好速度

课堂提问时,教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反应情况,控制好速度。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留出充裕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在停顿的这段时间内,教师既不可无事可做,也不能步步追问,力戒干扰学生的思维;而应该用鼓励、期待的目光环视学生,获取反馈信息,选准提问的时机和对象,取得最佳的提问效果。

总之,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课标、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紧紧把握课堂提问中的“度”,力求使每一个问题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做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

一、把生物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拖住镜座,置于胸前,镜筒朝前,镜臂朝后。

二、扭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徐徐上升,接着扭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

三、扭动遮光器,使最大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像目镜内注视,同时扭动反光镜,使视野亮度均匀合适

四、把所有要观察的玻片样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样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五、双手扭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徐徐下降,同时两眼从侧面注视镜头镜头,直到镜头接近玻片样本为止,左眼向目镜内刊,同时反

方向扭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象为止。如果不明晰,可以略微扭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象更加明晰

六、先将要观察的样本或部位调到视野的正中央,接着扭动转换器调节高倍镜。换用高倍镜后,视野内亮度变暗,因此一般选用较大

的光圈并使用反光镜的凹面,接着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象更加明晰

七、实验完毕,把生物显微镜外表擦拭干净。扭动转换器,把两个镜头偏到两旁,并将镜筒缓缓下降到最低处,最后把生物显微镜放进镜箱,

送回原处。

本文来自作者[冷之]投稿,不代表华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aruijixie.net/huarui/3858.html

(12)
冷之的头像冷之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冷之的头像
    冷之 2025年10月14日

    我是华瑞号的签约作者“冷之”

  • 冷之
    冷之 2025年10月14日

    本文概览:水可以防止空气中的细菌和真菌进入容器中,因为酵母菌只有在缺氧的环境下制造酒精。不对,因为高尔基体(Golgiapparatus)见于一切有核细胞,来自核膜外层,由数列弯曲成蹄铁...

  • 冷之
    用户101403 2025年10月14日

    文章不错《提问几个生物问题》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华瑞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