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
原文: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宋代: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作者简介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靖康、建炎间,屡召不起。1133年(绍兴三年)以荐补右迪功郎,1135年(绍兴五年)赐进士出身守秘书省正字(校正文字的官吏)。
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晚落致仕,除鸿胪少卿,秦桧死,依旧致仕。1159年(绍兴二十九年)卒。有词三卷,名《樵歌》。
朱敦儒早年以清高自许,不愿做官。北宋末年大变乱发生,他经江西逃往两广,在岭南流落了一个时期。朱敦儒一生的七十多年中,做官的时间很短,长期隐居在江湖之中,被称为“天资旷逸,有神仙风致”的词人。所以,他的作品有很大一部分反映闲适的生活。
参考资料:
《相见欢》 朱敦儒 下片中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朱敦儒,字希真,洛阳(在今河南省)人。南宋时做秘书省正字(校正文字)等官,是一个有爱国心的知识分子。他登上金陵城西楼观看风景后,写了这首《相见欢》,表达了他的爱国思想。
金陵城的西城门楼面对着浩荡东去的长江,是登临远眺的地方,古代不少诗人曾经在这里留下过诗篇。唐代大诗人李白就写过著名的《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数百年之后,朱敦儒也来到了这里。这里的自然风光依旧壮丽,可是时代变了,形势变了,诗人的感受也就大大不同了。
这首词的开头两句先点明时间是秋天,地点是金陵城上的西楼。“倚清秋”,意思是说,作者倚着城楼上的栏杆,眺望茫茫大地深秋的凄凉景色。“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写在楼上所见的景物。正当黄昏时分,通红的夕阳在逐渐地落下。宽阔浩渺[miǎo]的江面被夕阳的金晖映照得波光粼粼。大江的水就这样静静地向前流去。“垂地”,落到地面。“万里”这里是广阔辽远的意思。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中原乱”以下三句,是作者对北宋灭亡而南渡时的凄惨情景的回忆,并表达了作者对收复故土的渴望。“中原乱”指一一二七年,金兵打到北宋都城汴京,俘虏了徽、钦二帝,中原广大地区落到金人手中。“簪缨散”是说随着北宋王朝的灭亡,贵族、官僚都跑散了。古时做官的人用簪[zān 一种牙制或骨制的长针]、缨(带子)把冠(表示身分地位的帽子)固定在头上,后来便用“簪缨”作为贵族、官僚的代称。“几时收”是说什么时候才能把失去了的土地收复回来啊?这虽是一句简单的问话,却表现了作者的爱国心和对南宋朝廷的不满。
词的最后两句,意思是说前途难料,心中的忧虑和愁闷无处倾泄,只有请悲凉的秋风把我忧国忧民的眼泪通过扬川送到北方沦陷区去吧!“试倩[qiàn]”即请的意思。“扬州”即今江苏扬州,是长江北岸的一个城市,当时是捍卫南方的军事重镇。作者登金陵城西楼而想到战事频繁的扬州,因而“北望中原”,渴望早日收复北方领土。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上片写登金陵城楼所见之景,清秋萧瑟、夕阳西垂,均寓悲凉无力之慨;"大江流"三字,则暗用谢眺《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成句,寄托故园之思。
下片由景入事,直指时局,以"几时收"之问传达无限悲愤及忧虑。收篇欲请悲风吹泪到前线扬州,则透露亲身赴战、收复北地的愿望。
本文来自作者[紫之]投稿,不代表华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aruijixie.net/huarui/798.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华瑞号的签约作者“紫之”
本文概览:译文: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原文:相见欢...
文章不错《帮忙翻译一下《相见欢 朱敦儒》》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