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怎样来的?

二十四节气最早起源于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摇篮一一黄河流域。

春秋时代还处于典型的农耕社会,农业生产是维系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天大的事”自然是搞好农业生产。要搞好农业生产,自然就得把握农时,掌握自然气候的变化规律,以便在恶劣天气到来时,提前做好准备,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古人是怎样有效地把握自然气候变化规律的呢?人们首先从观察物候的变化人手。所谓物候,就是自然界生物和非生物对气候变化的反应。这些反应都是有一定规律的。

最古老的历书一一《夏小正》上就物候有详细的记载。《夏小正》全文虽只有五百余字,却以全年1 2个月为序,记载了每月的天象、物候、民事、农事、气象等方面的内容,说明我国古人对于星辰,特别是北斗星的变化规律研究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后来,人们发现通过物候来掌握气候显得没有规律,并且也不太稳定。直到周朝、春秋时期(公元前722~公元前481年),人们意识到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长短可能与太阳的位置和气候变化有某种关系。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土圭被发明,用来测量太阳对晷针所投影子的长短,这就是土圭测日影的方法。

经过长久的观测和记录,人们发现在夏天的某一天正午,土圭上的杆影长度最短,而后就越来越长,天气也随之越来越凉;进入冬天后,又有一天其正午的杆影长度最长,我们的祖先给它们命名为“日至”。“至”就是达到极限的意思。后来,为了把两个“至”区分开,又把夏季的日至称作日南至,或夏至;冬季的日至称作日北至,或冬至。夏至到夏至,或冬至到冬至,恰恰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即阳历的一年。在夏至到冬至和冬至到夏至的两个时段里,有两天的白天和夜晚一样长,命名为“秋分”和“春分”,“分”表示昼夜平分。今天,在河南嵩山脚下还保留着世界上最古老的“周公测量台”。它完好如初,是我国先民用土圭测日影的最好证据。

另据史书记载,土圭并非唯一的测量工具,也有人用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定节气。黄昏时斗柄指东为“春分”,指南为“夏至”,指西为“秋分”,指北为“冬至”。

“两至”、“两分”确立后,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开端的四个节气也相继确定下来。这样“四立”加上“两分”、“两至”,正好把一年分为八个基本相等的时段,把四季的时间范围定了下来。《吕氏春秋·十二纪》中就记载了完整的八个节气。

之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新技术、新工具不断涌现,农业生产也变得更加精细与复杂。为了使生产效率提高,必然要求人对农时和气候的掌握有更多的主动性和预见性,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到秦汉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人们根据本区域历年气候、天气、物候以及农业生产活动的规律和特性,先后补充确立了其余16个节气。这16个节气分别是:雨水、惊蛰、清明、谷雨、小满、芒种、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这时二十四节气才趋于完善。西汉《淮南子》一书(公元前137年)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记载。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就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并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从此,人们对二十四节气的认识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而发展延伸着。对农业生产有特别含义的时段,有了更详细的阐述,并且在不同气候和农业生产特点的地区运用时,产生出大量的农谚、民谣。节气的含义,已不仅仅是24个名称所能表达的了。可见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勤劳智慧的人民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逐渐掌握季节变化规律,不断总结、探索而创造出来的。二十四节气的应用,可使人用力少而收成多,是指导农业生产的课程表。

五运六气是如何为中医学提供疾病参考的?

1、暑假的由来

暑假本来是叫塾假,是以前古代私塾的放假模式,他们一般是在夏天放假的,为期十二天,以后人们就把塾假叫成暑假。传说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旷世奇人鬼谷子――王禅长于持身养性和纵横术,他隐居云梦山鬼谷洞教徒授艺,孙膑、庞涓、苏秦、张仪、毛遂、尉缭、茅蒙、徐福等名家皆出其门下。鬼谷洞内有一口山泉井,每到暑期,山泉就会喷涌而出,充满整个洞穴,从而无法上课,鬼谷子只好放假。“放暑假”也就从此开始,沿袭至今。

2、寒假由来

因为古代大家要过春节,就放学生回家过年,一直是这样延续下来的。

3、学生为什么会有寒暑假

(1)由于气候的原因,夏天放暑假,以防止学生因炎热中暑,冬天防寒,儿童体质毕竟不如成年人,需要保护,各地的寒暑假也不一样:象东北、新疆暑假一般只有短短的一个月左右,而寒假特别长,达两月之久;而华北及南方炎热地区,暑假一般是两个月,寒假只有一个月,你只要仔细观察,会发现这样的规律的。

(2)学生正在生长期,长期的脑力疲劳有损他们的成长,孩子需要体力上的休整。再说,就知识而言,书本上的知识毕竟是少数的,更重要的知识来源与社会和大自然,学生可以利用假期,多接助社会,多丰富他们的阅历,多接近大自然,陶冶他们的情操。锻炼他们的生存和把握社会的能力。

(3)每年学生要升入高一级的年级,利用假期,学生可以预习下学期的新课程、新科目(比如初中三年级要开物理、化学,我指的是初中四年制)老师也可以利用假期熟悉下学期的学科,备教案,进修等。学校也可以利用假期调整师资力量。

本 期 导 读: 每年气候、季节变化,会导致哪些疾病多发?

运气学说在中医学上的应用,大致可以分以下两个方面:

一、推测每年气候变化和疾病流行的大致情况

1、每年气候变化和疾病流行一般情况的推测

从五运来说, 木为初运, 初运的时间是从每年的大寒节开始至春分节后,相当于每年的春季。

由于木在天为风,在人为肝,因此每年春季在 气候变化上便以风气变化较大,在人体中便以肝气变化较大、肝病较多为其特点。

火为二运 ,二运的时间是从每年的清明节至芒种节后,相当于每年的夏季,由于火在天为热,在人为心,因此每年夏季在气候变化上,便以 逐渐转热 ,在 人体也以心气转旺、心病较多为其特点。

土为三运, 三运的时间是从每年的芒种后至处暑节后,相当每年的夏秋之间,由于土在天为湿,在人为脾,因此每年夏秋之间在气候变化上便以 雨水较多,湿气较重,在人体中,也以脾气较旺、肠胃疾病较多为其特点。

金为四运, 四运的时间是从每年的处暑后至立冬节后,相当于每年的秋季,由于金在天为燥,在人为肺,因此每年的秋季,在气候变化上便以 较为干燥 ,在人体中也以 肺气较旺、呼吸道疾病较多为其特点。

水为五运, 五运的时间是从每年的立冬节后至大寒节前,相当于每年的冬季,由于水在天为寒,在人为肾,因此每年的冬季在气候变化上也以 比较寒冷 ,在人体也以 肾气较旺、骨节方面疾病较多、容易感冒为其特点。

从六气上来说,基本上与五运相似,主气的 初之气为厥阴风木, 时间包括大寒至惊蛰四个节气,相当于每年的初春,其一般气候变化也以多风,疾病流行也多以肝病为其特点。

二之气为少阴君火, 时间包括春分至立夏四个节气,相当于每年的暮春初夏,其一般气候变化,也以逐渐转热,疾病流行也以心病较多为其特点。

三之气为少阳相火 ,时间包括小满至小暑四个节气,相当于每年的夏季,其一般气候变化和疾病流行,也以天气甚热、心病暑病较多为其特点。

四之气为太阴湿土, 时间包括大暑至白露四个节气,相当于每年的暮夏初秋,其一般气候变化,也以湿气较重,发病情况也以脾胃病较多为其特点。

五之气为阳明燥金, 时间包括秋分至立冬四个节气,相当于每年的秋冬之间,其一般气候变化,亦以燥气较重,发病情况也以肺病较多为其特点。

终之气为太阳寒水, 时间包括小雪至小寒四个节气,相当于每年的严冬,其一般气候变化也以严寒,发病情况也以关节疾病较多、容易感冒为其特点。

所以,每年气候一般变化是:春风、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每年一般的发病情况是:春季肝病较多,夏季心病较多,长夏脾病较多,秋季肺病较多,冬季肾病较多。五季轮转,周而复始,各年情况大致相同。

2、各年气候变化和疾病流行特殊情况的推测

各个年分有时也有它的特殊变化和表现,比如说,夏热冬寒,这是一般情况,任何一个年份都是夏热冬寒,绝对不可能变成冬热夏寒,但在夏热冬寒的这个大前提下,各个年份也并不是绝对相同的,往往可以出现相对的差异。

比如说:夏天都很热,但这年夏季的热就可能比那年夏季的热重些或者是轻些;冬天都很冷,但这个冬季的冷就可能比那个冬季的冷重些或者是轻些;春天都主风,但这年风的变化比那年风的变化有大小不同;长夏都主湿,但今年湿的变化和去年湿的变化也可能有轻重各异;秋季本来主燥,但这年秋季却表现出了湿的变化;春天本来主风,但那年春季却同时表现出了燥的变化。

疾病的流行也是一样,春天本来多肝病,但这年的春天吐泻病却很多;秋天本来多肺病,但那年的秋天心病反而多发。诸如此类,如果与一般情况相对来说,那都是属于反常现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特殊情况。

各年自然气候和疾病流行的特殊情况,古人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就是根据各年值年大运和各年值年的客气变化规律加以推测 (这里相对不好理解,下期可单独分解)。

二、为预防疾病及临床诊断治疗等方面提供重要参考

每年气候和疾病流行的情况都可以推测,那么在预防疾病及临床诊断治疗方面,当然也就可以以之作为重要的参考。

在预防方面,我们可以根据各年气候和疾病的大致情况,从面作出各种预防措施。

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也是一样,我们可以根据各年的气候和疾病的变化及流行情况来对病人进行全面的分析。

比如说:在庚子年对于疾病所属的脏腑方面,应多考虑心、肺、肝,在证侯性质方面,应多考虑热和燥;在辛丑年对于疾病所属的赃腑,我们便应多考虑肾、脾、肝,在证候性质方面,应多考虑寒和湿,其余类推。

其它如运气中所谈的各种内容,如太过、不及、平气、天符、岁会……等等,都无一不与预防、诊断、治疗密切相关。

以上仍不理解,没关系,可以报名答摩的2022壬寅年《五运六气看 健康 ,通调虚实身无恙》课程,范英志老师将化繁为简,讲解壬寅年气候特点和需要注意的多发病及对应的调理方案。

本文来自作者[恨云]投稿,不代表华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aruijixie.net/huarui/6136.html

(6)
恨云的头像恨云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恨云的头像
    恨云 2025年10月27日

    我是华瑞号的签约作者“恨云”

  • 恨云
    恨云 2025年10月27日

    本文概览:二十四节气最早起源于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摇篮一一黄河流域。春秋时代还处于典型的农耕社会,农业生产是维系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天大的事”自然是搞好农业生产。要搞好农业生产,自...

  • 恨云
    用户102706 2025年10月27日

    文章不错《二十四节怎样来的?》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华瑞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