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君主主要列出了开国皇帝、明朝(含南明)统治君主、追尊未实际统治的皇帝,以及南明各监国宗室。历史跨度为1368年-1644年。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传十二世,历经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朱元璋1328年-1398年06月24日,庙号:明太祖,谥号:明高帝,登基时间:公元1368年1月23日 (洪武)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庙号:明惠宗,谥号:明惠帝,登基时间:公元1398年6月30日 (建文)
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庙号:明成祖,谥号:明文帝,登基时间:公元1402年 (永乐)
朱高炽1378年8月16日-1425年5月29日,庙号:明仁宗,谥号:明昭帝,登基时间:公元1424年 (洪熙)
朱瞻基1398年2月9日-1435年1月3日,庙号:明宣宗,谥号:明章帝,登基时间:公元1425年 (宣德)
朱祁镇,1427年-1464年2月23日庙号:明英宗,谥号:明睿帝,登基时间:公元1435年 (正统)
朱祁钰1428年-1457年3月23日,庙号:明代宗,谥号:明景帝,登基时间:公元1449年 (景泰)
朱见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庙号:明宪宗,谥号:明纯帝,登基时间:公元1464年 (成化)
朱祐樘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8日,庙号:明孝宗,谥号:明敬帝,登基时间:公元1487年 (弘治)
朱厚照1491年10月27日-1521年4月20日,庙号:明武宗,谥号:明毅帝,登基时间:公元1505年 (正德)
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庙号:明世宗,谥号:明肃帝,登基时间:公元1521年5月 (嘉靖)
朱载垕1537年3月4日-1572年7月5日,庙号:明穆宗,谥号:明庄帝,登基时间:公元1566年 (隆庆)
朱翊钧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庙号:明神宗,谥号:明显帝,登基时间:公元1572年 (万历)
朱常洛582年8月28日-1620年9月26日,庙号:明光宗,谥号:明贞帝,登基时间:公元1620年 (泰昌)
朱由校1605年12月23日-1627年9月19日,庙号:明熹宗,谥号:明悊帝,登基时间:公元1620年 (天启)
朱由检1610年-1644年,庙号:明思宗,谥号:明烈帝,登基时间:公元1627年 (崇祯)
扩展资料: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一说亡于1683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是以汉族为主推翻蒙古族统治者而建立起来的汉族复兴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而明朝皇帝,则是指由明太祖朱元璋开始,直至明思宗朱由检共16位明朝皇帝。明代的皇帝个个性格鲜明,明代各朝也因皇帝的鲜明个性而有不同的气象。
1368年朱元璋灭元称帝,国号大明,历十二世,传十六帝:明太祖(洪武)、明惠帝(建文)、明成祖(永乐)、明仁宗(洪熙)、明宣宗(宣德)、明英宗(正统/天顺)、明代宗(景泰)、明宪宗(成化)、明孝宗(弘治)、明武宗(正德)、明世宗(嘉靖)、明穆宗(隆庆)、明神宗(万历)、明光宗(泰昌)、明熹宗(天启)、明思宗(崇祯)。趣历史将明朝的皇帝一一道来,叙其登皇位的惊险历程。
参考资料:
西晋7位皇帝大盘点——重温晋朝历史,探究帝王们的另类人生
列表:
一、帕銮王朝(1238年—1438年)
1、室利·膺沙罗铁(Pho Khun Sri Indraditya)1238年—1279年
2、班孟(Pho Khun Ban Mueang)1279年
3、兰甘亨大帝(Pho Khun Ram Khamhaeng)1279年—1298年
4、乐泰(Phaya Loethai)1298年—1323年
5、威南童(Phaya Nguanamthom)1323年—1347年
6、昙摩罗阇一世·立泰在(Phaya Lithai)1347年—1368年
7、昙摩罗阇二世·卢泰(Phaya Leuthai)1368年—1399年
8、昙摩罗阇三世·赛卢泰(Phaya Saileuthai)1400年—1419年
9、昙摩罗阇四世(Phaya Borommapan)1419年—1438年
二、第一乌通王朝(1350年—1370年)
1、乌通王拉玛铁菩提一世(Somdet Phra Chao Uthong)1350年—1369年
2、拉梅萱(Somdet Phra Ramesuan)1369年—1370年
三、第一素攀那蓬王朝(1370年—1388年)
1、波隆摩罗阇一世(Borommarachathirat I)1370年—1388年
2、东兰(Thong Lan)1388年,波隆摩罗阇一世之子
四、第二乌通王朝(1388年—1409年)
1、拉梅萱(Somdet Phra Ramesuan)1388年—1395年
2、罗摩罗阇(Rama Ratcha)1395年—1409年
五、第二素攀那蓬王朝(1409年—1569年)
1、因陀罗阇/帕纳卡粦陀罗阇(Intha Racha I)1409年—1424年
2、波隆摩罗阇二世/三披耶王(Borommarachathirat II)1424年—1448年
3、波隆摩·戴莱洛迦纳(Boromma Trailokanat)1448年—1488年
4、波隆摩罗阇三世(Borommarachathirat III)1488年—1491年
5、拉玛铁菩提二世(Ramathibodi II)1491年—1529年
6、波隆摩罗阇四世(Borommarachathirat IV)1529年—1533年
7、叻沙达(Phra Ratsadathirat)1533年
8、帕猜罗阇(Phra Chairacha)1534年—1546年
9、盖法(Keowfa)1546年—1548年
10、坤哇拉旺沙(Khun Worawongsathirat)1548年
11、摩诃·查克腊帕(Maha Chakkraphat)1548年—1564年
12、马欣(Phra Mahinthra)1564年—1569年
六、素可泰王朝(1569年—1629年)
1、摩诃·达摩罗阇(Maha Thammarachathirat)1569年—1590年7月29日
2、纳黎萱大帝/帕那莱(Somdet Phra Naresuan,Phra Naret)1590年7月29日—1605年4月7日
3、厄迦陀沙律(Somdet Phra Ekathotsarot)1605年4月25日—1620年
4、西骚哇帕(Somdet Phra Si Saowaphak)1620年
5、因陀罗阇二世·颂昙(Somdet Phra Songtham)1620年—1628年
6、策陀二世(Somdet Phra Chetthathirat II)1628年—1629年
7、阿滴耶旺(Phra Athittayawong)1629年
七、巴沙通王朝(1630年—1688年)
1、巴沙·通(Somdet Phra Chao Prasat Thong)1629年—1656年
2、昭发猜(Somde Chao Fa Chait)1656年
3、室利·素昙玛罗阇(Somdet Phra Si Suthammaracha)1656年6月—1656年10月26日
4、那莱大帝(Somdet Phra Narai)1656年10月26日—1688年7月11日
八、班普銮王朝(1688年—1767年)
1、帕碧罗阇(Somdet Phra Phetracha)1688年—1703年
2、帕昭·素(Somdet Phra Suriyenthrathibodi)1703年—1709年
3、帕昭·泰沙(Somdet Phra Chao Yu Hua Thai Sa)1709年—1733年
4、波隆摩阁(Somdet Phra Chao Yu Hua Boromakot)1733年—1758年
5、乌通奔(Somdet Phra Chao Uthumphon)1758年—1796年
6、波隆罗阇五世·厄伽陀(Somdet Phra Chao Ekkathat)1758年—1767年
九、吞武里王朝(1767年—1782年)
郑信大帝(Somdet Phra Chao Taksin)1767年11月6日—1782年4月6日
十、却克里王朝/曼谷王朝(1782年—今)
1、昭批耶却克里/拉玛一世(Chao P'ya Chakri,Rama I)1782年4月6日—1809年9月7日
2、依刹罗颂吞/拉玛二世(Isara Sunt'orn,Rama II)1809年9月7日—1824年7月21日
3、策陀/拉玛三世(Nangklao,Rama III)1824年7月21日—1851年4月2日
4、蒙固/拉玛四世(Mongkut,Rama IV)1851年4月2日—1868年10月1日
5、朱拉隆功/拉玛五世(Chulalongkorn,Rama V)1868年10月1日—1910年10月23日
6、哇栖拉兀/拉玛六世(Vajiravudh,Rama VI)1910年10月23日—1925年11月25日
7、巴差铁朴/拉玛七世(Prajadhipok,Rama VII)1925年11月25日—1935年3月2日
8、阿南塔·玛希敦/拉玛八世(Ananda Mahidol,Rama VIII)1935年3月2日—1946年6月9日
9、普密蓬·阿杜德/拉玛九世(Bhumibol Adulyadej,Rama IX)1946年6月9日—2016年10月13日
10、玛哈·哇集拉隆功/拉玛十世(Maha Vajiralongkorn,Rama X)2016年12月1日—今
扩展资料:
国王资料:
1、兰甘亨
兰甘亨(Ram khamhaeng),泰国素可泰王朝第三代国王。因其卓著的文治武功被誉为泰国历史上的五位大帝之一。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1275至1317年。
中国史籍称敢木丁。兰甘亨的父亲膺它沙罗铁是素可泰王朝创始人。其兄班孟是素可泰王朝的第二代国王,1275年(或1279年)年去世,兰甘亨继位。
兰甘亨19岁时随父与功德城的君主沙木槎作战。膺它沙罗铁的士兵战败而逃,只有兰甘亨一人驱赶战象,坚持战斗,结果转败为胜。因而他父亲给他命名为甘亨,即勇敢的意思。
后人称他为坤兰甘亨,是因为坤是素可泰时期对国王的称呼,兰是梵文伟大之意,坤兰甘亨意即勇敢而伟大的君主。
兰甘亨统治时期,人民安居乐业。他从锡兰引进宣扬平等主义和重视现状改革的小乘佛教,来对抗原先占统治地位的婆罗门教和大乘佛教。他颁布了有关土地所有权和财产继承权的法律,这是泰国最早的成文法典。
兰甘亨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将流行于素可泰地区的巴利文、吉蔑文加以改造,于1283年创制了泰文字母,为泰国民族文化的发展立下不可磨灭的功绩。他与中国元朝建立了友好睦邻关系,多次遣使访问中国。据说1317年后在湄南河失踪。
2、纳黎萱
纳黎萱(泰语:?,英文:Naresuan;1555年-1605年4月25日),全名宋德·帕·纳黎萱·马哈拉吉,暹罗阿瑜陀耶王朝国王(1590-1605年在位),暹罗五大帝之一,原称帕那莱,意为“黑王子”。
纳黎萱原为缅甸入侵时扶植的暹罗国王摩诃·坦马罗阇之长子。幼年时缅甸东吁王朝国王莽应龙征服暹罗,被作为人质送往缅甸。1571年放归,立为储君,随后领导暹罗军民反抗缅甸统治。
1584年率军打败缅军,恢复暹罗独立。1587年又打败缅甸的反攻。1590年继位,改称纳黎萱。1591年率军入侵柬埔寨。
1592年缅甸乘机入侵,纳黎萱会师大破缅军,杀死其统帅缅甸太子。1593年再次入侵柬埔寨,次年攻陷其首都。后又从缅甸手中夺取马来半岛大部。
纳黎萱于危难之中拯救了暹罗,并以其杰出的军事才能屡胜强敌。1605年,纳黎萱在对缅甸阿瓦邦的战役中因病去世,死于清迈,享年五十岁,由其弟厄迦陀沙律继承皇位。
3、达信
达信(1734年4月17日—1782年4月7日),泰皇五大帝之首,泰国吞武里王朝国王、建立者,又称吞武里大帝、达信大帝、郑信、郑昭、郑昭王、披耶达,中国广东潮州人后裔,父亲郑镛是中国广东潮州府澄海县华富村人(今汕头市澄海区广益街道)。
泰国王室最早由中国清朝的郑信(泰名:达信)创立。郑信打败了缅甸的入侵,统一了泰国各部,奠定了现代泰国的基本版图。
被泰国人尊称为“吞武里大帝”,是泰国历史上五位最大的“大帝”之一 。泰国政府规定每年12月28日为“郑皇节”。
达信在位15年,收复北部的清迈和南部马来半岛一带的领土,统一了在国家沦亡期间四分五裂的泰国,恢复了阿瑜陀耶时代的疆域。
并在1774年至1775年间再次指挥军民击退了缅军大规模的入侵。因从缅甸统治下复国有功,被誉为泰国历史上第4位大帝,18世纪泰国的华裔民族英雄。
1763年,缅甸军入侵暹罗,达信率部防卫暹都。1767年4月,缅军攻陷暹都,大城王朝灭亡。达信以东南沿海地区为基地,组织抗缅军,光复大城,并迁都吞武里。
当年12月28日被拥立为王,史称吞武里王朝。随后消灭各地割据势力,1770年统一了暹罗全国,又多次对柬埔寨进行军事扩张。他也派使臣到北京,入贡于清朝。
1782年4月7日,在一次宫廷政变中,达信被杀。从柬埔寨前线率大军回京的却克里将军掌握政权,建立曼谷王朝。澄海县人民政府于1985年在广益街道华富村的乌鸦地修建了达信衣冠冢。
4、蒙固
蒙固(英文:Mongkut,1804年10月18日—1868年10月18日)是泰国国王拉玛四世(Rama IV),向清廷进贡时称郑明,拉玛二世之子,1851年到1868年在位。主要成就是命令贵族改变服饰;创建小乘佛教正法派 。
1866年,他研究天文预测1868年8月18日会发生日食。他邀请英国新加坡总督和法国的科学家到泰国南部的巴蜀省观看日食,日全食发生的地点和延续时间和他预测的完全相同。
但在那里他和儿子一起被传染上疟疾,几个月后即去世。他的儿子后来痊愈继承王位为拉玛五世。
5、朱拉隆功
朱拉隆功(泰语:?,英语:Chulalongkorn;1853年9月20日—1910年10月23日),即拉玛五世,中文名为郑隆。
为泰国(原称暹罗)却克里王朝(曼谷王朝)国王(1868年10月1日—1910年10月23日在位),是拉玛四世(即蒙固王)第9子,因是宠妃喃斐蓬拉披隆所生,故而立为皇太子,继位时年仅15岁。
泰国近代史上一位开明的君主。他在位42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为现代泰国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朱拉隆功采取西方的模式进行革新运动,史称“朱拉隆功改革”。首先废除食田制度(又称萨克迪纳制)和奴隶制度,改革司法、财政、教育,促进自然经济的崩溃解体,被称为泰国历史的转折点。
为了避免已经坠入殖民统治的几个邻国的厄运,朱拉隆功忍辱割让泰国中央政权鞭长莫及的边远属地和藩属土邦,放弃在老挝和柬埔寨西部的权利,并将马来半岛四个邦割让英国,才使泰国免于遭到沦为殖民地的命运。
朱拉隆功带领着曾经闭塞落后的泰国逐渐走向现代国家行列,成为泰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现代泰国的缔造者。
后世尊称朱拉隆功大帝。为纪念朱拉隆功的伟大贡献,1917年,其子拉玛六世建立朱拉隆功大学,被尊为“全国最有威望的大学”。每年10月23日是泰国的“五世王纪念日”,是全国法定假日。
百度百科——泰国国王
百度百科——兰甘亨
百度百科——纳黎萱
百度百科——达信
百度百科——蒙固
百度百科——朱拉隆功
古代的十大世家都是哪些家族,这些家族最后的命运如何?
也许司马懿并没想过自己一天会成为晋朝的老祖宗。他没想过僭越,也没想过把大魏政权取而代之。虎狼环伺的境地, 这位曹魏名臣最大的梦想也许只是好好的活下去。
毕竟他一开始其实是一个非常消极避世的人。天下风云变幻,名士纷纷出山寻找属于自己的主公,只有司马懿巍然不动。
你可以理解为司马懿负面消极,对三国乱世充满了失望。但我更愿意理解为他希望自己可以像诸葛亮一样,等待到欣赏自己的明主。
于是他等来了曹操。彼时的曹操赤壁落败,退守北方多年。人到中老年,压力陡然剧增的曹操早就已经失去了年轻时礼贤下士的心。
他不仅没有像刘备刘皇叔那样三顾英才, 反而非常不客气的给司马懿下达了死命令:
明天来公司上班,敢不来就弄死你。
再桀骜不驯的英才也会畏惧死亡,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像东汉狂士祢衡一样挥洒性情,看淡生死。
那样的人毕竟只是这个世界的少数。
司马懿还是去了曹魏有限责任公司上班了,我们来看一份他的履职记录,当曹操是曹魏公司总经理的时候,司马懿曾任:
文学掾——曹魏公司的文学顾问。
黄门侍郎——曹操的私人顾问和传达秘书。
丞相主簿——曹操的文书秘书。
太子中庶子——负责辅佐魏太子曹丕。
可以见得,虽然司马懿没有什么野心和阴谋,但偏偏他自身孤高的才学和鹰眼狼顾的相貌让曹操不得不处处提防。
他不肯放松司马懿一刻,一直牢牢的把他控制在自己的身边。
英明一世的曹操经常鼓吹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的人事方针,但他自己偏偏是个疑心病很重的人。
他没有给司马懿一份信任,这也让司马懿对曹操,对整个曹魏帝国,都有着一份说不出来的陌生感。
而接下来的领导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睿也从来没有在真正意义上信任过司马懿。
国家有难,你司马懿能干,你可以报效国家,那你就先上。
危难解除,你司马懿能干,恐怕威胁国家政权,那你就先往后稍稍。
司马懿觉得孤单,这份孤单来自于自己是冠绝古今的人物,但却在曹魏公司找不到一丝让他安心的熟悉的家的感觉。
让他平淡无聊生活中激起一丝波澜和渴望的人,却是在战场殊死相搏的对手诸葛亮。
隔着千军万马,人潮汹涌,诸葛亮看着他,他也看着诸葛亮。
这一对三国时期势均力敌难分高下,相互欣赏但又相互对立的人物,他们此时此时在想些什么呢?
历史 没有告诉我们答案。
但 历史 见证了司马懿心态上的变化。
新三年,旧三年,兢兢业业又三年。 为了曹魏帝国肝脑涂地的司马懿没有等来自己应得的信任和理解,反而等来了曹魏的小皇帝曹芳。
他被升任为太傅,负责辅佐新帝——不难看出,曹魏帝国想要榨干司马懿最后的价值, 从你踏入大魏皇宫的第一刻开始,你就注定一辈子给我们打工。
打工人司马懿终于愤怒了。
多年的政坛生涯已经让司马懿一步一步的爬上了曹魏的权利顶峰,他开始架空皇权,打击曹氏亲贵。不知不觉之间,他回首一看,自己已经登上了大魏朝堂,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离改天换日,废除帝王,加封九五只差一步。
而对司马懿自己来说,七十三年的人生岁月,能一展平生所学,一吐心中不快,就已经够了。
他是通天彻地的大才之人,区区皇位,又怎会放在眼里?
司马懿停在了这一步。他把大魏的未来交给了自己的子孙。
命运流转,三国之中,我青史留名,足矣。
急流勇退的父亲溘然长逝,长子司马师拿起了朝政大权。
他看着父亲的棺墩埋入土里,陷入了一阵长长的沉思之中。
他告诉自己:也许历经三朝的父亲早已经迷失在政治的旋涡之中,但自己心智坚定,一定要在这世道中闯出一番名堂来。
这位年轻的朝廷新贵独揽朝政,却不知道魏帝曹芳却已经在暗中密谋要除掉自己。
曹氏子孙不是吃素的,司马氏天天骑在自己脖子上耀武扬威,搁谁谁能干?
但曹芳既没有曹操的雄才大略,也没有曹丕的心思沉着,更没有曹睿的聪明才智。
他只有一腔孤勇和光复大魏的信念。
信念这种东西很玄,他只在对手比你稍微强一点的时候有用,司马师太强大了,曹芳断断不是他的对手。
所以曹芳不仅没能把司马师按在地上一顿锤,反而被司马师一脚踹在地上一顿踩。而和司马师pk失败的下场就是,自己被废除皇位,彻底退出了 历史 舞台。
高贵乡公曹髦成了司马师拥立的新皇帝。
此时的曹魏帝国,俨然已经成了司马氏弄权的表演场。
但实事求是的说,司马师不是一个只会弄权而不会安邦治国的庸人和俗人。
他掌握权力,但不滥用,选才任能,教习百官恪守法度。带兵出征,在新城之战把当时的吴国名将诸葛恪打的毫无还手之力。
不难看出,这是一个有理想的人。
而有理想的人,不管在哪儿,都是熠熠生辉的。
司马师在 历史 长河留下了自己的千秋功绩和不世英名,而现在,大魏王朝和司马家族的命运,将要交到另外一个人手里,这个人就是司马昭。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这话不是吹出去的,他想当皇帝的心不是一天两天了。
作为司马懿的二公子,接过因病身死的哥哥留下的权力时,他的欲望膨胀到了极点。
他的权势比父亲司马懿更大,他的野心比哥哥司马师更明显。
他要取代曹髦,大大方方且堂堂正正的自己做皇帝。
曹髦坐不住了。
眼看大魏就要落入司马家族之手,这位年轻的皇帝打算殊死一搏。
那一天的洛阳,下了千百年来最大的一场暴雨。天地惨淡,日月无光,一场关乎大魏王朝的命运的刺杀行动即将开始。
曹髦和身边近臣商议,要杀掉司马昭。
近臣们表示:报告皇帝,没钱,没背景,没人脉。
说白了一句话,满朝文武全是司马昭的党羽,别说刺杀, 你现在只要出了宫门,就会被拿下。
曹髦点了点头,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的势单力薄,和司马昭硬碰硬无异于是以卵击石。
但那又怎么样呢?痛痛快快的慷慨赴死,不是比窝窝囊囊的被人废除,被人取代要好过的多?
这位少年天子骑上战马,佩上长剑,带着几百兵士,在狂风暴雨中举起了“讨伐逆贼司马昭”的大旗。
群臣一看,这小皇帝真是太自不量力了,纷纷倒戈投降。
只有一人,名叫王经,伴随曹髦,说出了这样一句话:主忧臣辱,主辱臣死。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如果天子有烦恼,那么臣子应该感觉到屈辱,如果天子受到侮辱,那么臣子也应该一同就死。
《三国志》中没有为这位忠孝义节的大臣立传,而现在,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名字。
曹髦成了中国 历史 上第一个亲自上阵诛杀权臣的皇帝,他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告诉天下世人: 大魏还有勇敢的天子,大魏还有不屈的皇帝。
虽然他失败了,虽然他身死乱军之中,但他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 历史 的星空之下。
而此时的司马昭,已经不需要再隐藏那已经路人皆知的野心了。他终于可以放手大干一场。
他立曹奂当了曹魏的傀儡皇帝,自己则 拳打吴国敬老院,脚踢蜀国幼儿园。
他要在真正成为皇帝之前,扫清所有的障碍,包括内部障碍和外部障碍。
现在,皇帝已经被自己捏在手里,蜀国也已经被自己覆灭,只剩下隔江相望的东吴。
只要再给他一点点时间,也许他就可以真正的改朝换代,成为新皇。
但,命由天定,一场大病夺走了司马昭的最后的岁月,也夺走了他称王称霸的梦想。
这份开国的荣耀,留给了他的儿子——司马炎。
来吧!司马炎!
谱写你传奇的帝王人生吧!
用一句话来形容曹魏王朝的命运,那就是 “事事有轮回,上天饶过谁”。
当年魏文帝曹丕逼迫汉献帝刘协退位,如今司马炎也胁迫着魏元帝曹奂退位。
当年你怎么对待汉朝,如今我怎么对待你大魏。
世道变化,如此之快。因果报应,丝毫不爽。
司马炎虽然当了皇帝,建立了晋朝,但他还是成宿成宿的睡不着觉。
因为他面临的帝国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帝国,隔江相望的吴国还在兴风作浪。
他忧心忡忡,吃饭吃不香,睡觉睡不着,白天没精神,晚上老熬夜。因为他觉得吴国是个强敌,名臣名将明主辈出,土地肥沃,倚靠长江天险,自己很难攻克下来。
事实证明,他想多了。
因为吴国皇帝孙皓在中国皇帝的梯队里只能算是个八流货色。每天除了吃喝玩乐,就是虐待大臣。
这样的帝王统治下的东吴帝国,就像当代“著名武学大师马保国”一样,只要是个人,就能不费吹灰之力把他打趴下,所以司马炎弹指之间,诛灭吴国。半个多世纪的三国战乱终于落下了帷幕。
天下重归一统,晋朝成为华夏大地的主人。
皇帝的位置坐稳了,司马炎搞农业、搞经济、搞文化、搞发展。晋国出现盛世之像。但很显然,这位前期励精图治的帝王并不是从一而终的性格。稍有成绩的司马炎开始走下坡路—— 他开始整天泡在后宫里。
这位皇帝老哥后宫妃嫔无数,多到皇帝每天晚上都犯愁到底跟哪个妃子睡觉比较好。司马炎创造性的解决了问题。他找来一辆小车,又牵来一头小羊,他自己坐在车里,让小羊拉着他满后宫溜达。羊车停在哪位妃子的住所面前,晚上就和哪位妃子过夜。 “羊车望幸”的成语故事也由此流传。
后世之史学家,多赞司马炎是功盖千秋,统一中国的千古帝王,三国 历史 无出其右。但在我看来,这位西晋王朝的开国皇帝,不过是吃了自己爷爷司马懿、叔叔司马师、父亲司马昭百年来摸爬滚打积攒下的红利而已。
充其量,他不过是一个滚滚 历史 中,无比幸运的帝王罢了。
并不聪明的司马炎做了一件更加不聪明的决定,他把皇帝位子传给了 自己最心爱的儿子。 但这个儿子却是一个实打实的低能儿。
智力低下,别说当皇帝,生活自理都成问题。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当上皇帝,那么生活其实也基本不用自理,全靠别人伺候。
生活你靠别人打理了,但是天下大事,你身为皇帝,总不能靠别人帮忙吧?
没办法,低能儿司马衷只好自己硬上。
连年大旱,百姓闹饥荒,大臣报告司马衷:皇帝哥哥你快管管吧,老百姓连口米粥都吃不上了。
按照常理,贤明的君主此时应该放粮赈灾,昏庸的君主恐怕会不顾百姓死活,置若罔闻。
司马衷思付一阵,说了这么一段让人哭笑不得的话,他说: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老百姓吃不上粥,可以吃肉粥啊。
百姓表示:大哥你 搞笑 呢?米粥都吃不上了,哪儿去吃肉粥?
皇帝傻帽,司马家族的这些叔叔大爷们可就坐不住了,纷纷发动叛乱。
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长沙王司马乂、齐王司马冏、赵王司马伦、楚王司马玮、楚王司马玮组成 “西晋司马天团”, 掀起了一场耗时十六年的皇族内部权力争夺战。
皇族成员这群架算是打开了,今天我打你。明天你打他,后天我把你按在地上踹一脚,大后天他背后给你一闷棍。
家国战乱,威风的是当官的,遭殃的是老百姓。
这帮人眼中有理想,有抱负,有逐鹿天下的壮志, 但却唯独没有体恤百姓的仁心。
天下百姓流离失所,华夏黎民苦不堪言。西晋王朝的经济、文化在这一期间遭到了空前的破坏。
这样的变局,实在不是低能儿司马衷能控制的。
他在一个星空皓月的晚上安静的离开了人世,结束了自己略微有些 搞笑 的一生。
他的一生就像自己曾经发出“何不食肉糜”的疑问一样,荒诞而又可笑。
“八王之乱”发生时,司马炽虽然是司马炎的亲儿子,但并没有挽胳膊撸袖子加入到这场残酷的权力争夺战中。
不追名逐利的他是个勤学苦读的文艺青年,还是不爱社交的那种。
别人起兵,他在读书。别人打仗,他在读书。别人篡权谋逆,他还是在读书。
满腹诗书的司马炽没有隐忍,也没有假装。 他真的只想当一个安安静静的美男子。
甚至自己这个皇位,都是诸王拿他来弄权时稀里糊涂的当上的。所以造成的情况就是:一个并不愿意当皇帝的人当了皇帝。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奇妙,有些人为了当皇帝,可以拼上身家性命。有些人只觉得做皇帝还不如做个轻松自在的读书人。
你以为的最好的,别人往往并不稀罕要,也不愿意要。
不管愿意不愿意,司马炽还是做了西晋王朝的新主人。“八王之乱”刚刚过去,西晋让司马家族的内斗玩了个底儿掉。
我们来看一眼当时西晋王朝的状况:
百姓今天卖女儿,明天卖儿子,就为了吃上一口饱饭。
北方闹蝗灾,茫茫平原,连一根草也见不到。
连年兵戈,牲畜都被强征强掳而去,千户百户,找不出一头牛,一匹马来。
传染病流行,盗匪四起,河流之上,飘满浮尸,田野之上,堆满了阴森的白骨。
以上内容,不是文学修辞的夸张手法,而是史书的真实记载,我一个字也没有瞎编。
可以见得,此时的西晋王朝已经到了摇摇欲坠的边缘,急需一位治世的明君来力挽狂澜。
很显然,司马炽并不是治世明君。他只是一个清心寡欲,既不关心国事,也不昏庸无能的人。
纵然他有治国救国的方法和能力,他也不想去这么做,因为司马炽的人生贯彻了四个大字——“无为而治”。
我不想当皇帝,你们非要我当。当了皇帝我就必须老老实实查缺补漏,把前辈们捅下的篓子一一补回来?凭什么?你们有什么权利支配我的人生?
如果硬要按着司马炽的头来批评他是一位昏庸的,没有作为的皇帝,我想也是不合理的。
因为司马炽没有责任也没有义务管这些烂摊子事。他没有必要和任何人说对不起。因为他谁也不欠谁的。
这边西晋皇帝清静无为,那边匈奴人建立的汉赵政权已经蠢蠢欲动。
游牧民族拉弓搭箭,对着西晋政权一顿拳打脚踢,不仅攻破洛阳,还把司马炽抓住杀掉了。
司马炽表示:无所谓,反正我本来也不想干这个。
汉赵政权的崛起为西晋敲响了丧钟。
这个短命的中原政权即将迎来它最后的时刻。
司马邺即位的时候,西晋已经到了摧枯拉朽的地步。
晋怀帝司马炽惨死于汉赵政权的昭武皇帝刘聪之手,司马邺一听这不行,我赶紧宣布称帝吧。
他左划拉点人,右划拉点人,勉强拉起了队伍,在长安再度组织起西晋的势力。
但此时的西晋政权就像一个百病缠身的老伙计,就算是马保国那样的“大师”也能一拳KO,何况是来势汹汹的刘聪呢。
长安发生饥荒,物价上涨到了喜马拉雅山那么高,一斗米可以卖黄金二两的高价。百姓们买不起,居然出现了人吃人的情况。
内忧外患,西晋朝野上下惶惶不可终日。
司马邺没有前辈们忠贞死节的勇气,也没有先人们百战坚守的毅力。
他选择了投降。
但这位皇帝的投降却另有一番深意。
出降之前,他对群臣说了这么一番话:
翻译过来意思也很简单,那就是:以我之降,换取黎民百姓天下苍生免遭屠戮。
我想,这也是这位末代皇帝事到临头唯一可以做的事情了。
他不是懦夫,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算是一个英雄。
他写好降书,坐上羊车 (看来坐羊车是司马家的传统), 脱了上衣,身旁的侍从背着一口棺材,干净利索的投降了汉赵政权。
西晋大臣们也展示出了他们高贵的品格。
史中丞吉朗自杀殉国。
骠骑将军麹允自杀殉国。
历史 没有给他们修碑立传,但是他们不会被人遗忘。
但投降了的司马邺过的很惨。
刘聪没有杀死他,也没有囚禁他。而是选择了羞辱他。
刘聪让这位曾经贵为西晋的天子身着华服,手持长枪,做他们出游之时的开路小兵。
让他在宴会之上,洗刷酒杯,服侍臣公。甚至让他在茅房洗刷马桶盖板。
这位皇帝一一照做。
他照做的目的没有别的,只是希望自己的顺从可以换来西晋人民的安宁。
他是西晋王朝的亡国之君不假,但他绝对是一位彻头彻尾的好皇帝。
不过西晋终是灭亡了。
岁月悠悠,再难回首。人生蹉跎,草木一秋。那些数不清的红尘滚滚, 历史 尘埃和王朝的遗恨,转眼间便随风而逝了。
*晋始祖司马晋、晋圣祖司马休、晋宁祖司马偁虽被追谥为皇帝,但正史无载,遂本文不予记录。
有没有和我一样喜欢看古装剧的小伙伴呢?每当看到剧中各大家族华丽登场的时候,内心那个激动澎湃,是用语言无法形容的。恨不得自己能够穿越回古代,成为他们其中的一份子。其实,影视剧中的各大世家,不都是影视剧中杜撰出来的,在真实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的世家家族。接下就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国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十大世家。
第一名,陇西李氏。 陇西李氏是中国古代以陇西郡为郡望的一个李氏家族。陇西李氏始祖是陇西郡郡守李崇,陇西李氏在秦代与汉代是著名的武将军人世家。这个家族涌现过西汉飞将军李广、秦国名将李信等著名将军。隋朝末期,李渊建立唐,李姓成为国姓。在漫长的岁月中,李氏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姓氏。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世家。第二名,曲阜孔氏。孔氏上追帝喾,孔氏,主要源于子姓,或以人名、祖名为姓。如商朝建立者商汤的后人以其名为姓。在我国孔姓最为出名的就是孔子。除孔子外,著名的还有孔安国、孔融、孔颖达等。清代戏曲作家孔尚任,民国要员孔祥熙等都是孔氏后人。
第三名,太原王氏。王氏是由爵位转化而来,指的是“帝王之后”。王氏得姓始祖是周灵王太子晋。太原王氏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显赫一时,大家熟悉的王允、王昭君、王维、王昌龄都是太原王氏族人。第四名,范阳卢氏。卢氏出自姜姓,祖上为大名鼎鼎的姜子牙,卢氏家族兴起于东汉时期卢植。卢氏家族有“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卢纶、“禅宗六祖”惠能、明朝名将卢象升等。
第五名,河东裴氏。河东裴氏始祖为赢秦始祖非子之后,非子之支孙封?乡,因以为氏。第六名,弘农杨氏。弘农杨氏即华阴杨氏,祖先为赤泉侯杨喜。后世子孙有杨坚等人。第七名,清河崔氏。清河崔氏是一个古老的家族,在春秋战国之时就已存在,是当时齐国公卿。魏晋时期清河崔氏的势力随之消亡了。第八名,赵郡李氏。赵郡李氏是李姓的第二大流派,起自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第九名,琅琊王氏。秦名将王翦曾孙王元为避祸乱,迁往山东琅琊,是为“王氏琅琊祖”。琅琊王氏崛起于魏晋南北朝,没落于隋唐时期。第十名,京兆韦氏。京兆韦氏始祖韦孟。
本文来自作者[断垣残照]投稿,不代表华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aruijixie.net/huarui/568.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华瑞号的签约作者“断垣残照”
本文概览:明朝君主主要列出了开国皇帝、明朝(含南明)统治君主、追尊未实际统治的皇帝,以及南明各监国宗室。历史跨度为1368年-1644年。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
文章不错《明朝皇帝顺序表》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