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病之王:癌症传》:一部饱含人文主义色彩的医学科普书!_1

提起肿瘤,大多数人都闻之色变,如今各大医院的肿瘤科室昼夜灯火通明、人来人往,多少人因为绝望而嚎哭,多少人被迫面对生与死的抉择;也有人因为一丝希望而喜极而泣,因为一个小小的帮助而感激涕零,癌症面前更多的人情绪堆叠、潸然泪下!

据不完全统计,如今全世界每年因癌症而死去的人高达800万之多!在中国,有超过五分之一的人,将不得不直面癌症这个人类疾病最凶险的敌人!癌症,就像那举着镰刀的死神,就站在我们身后不远的地方,狞笑地看着我们!

面对癌症这种极其复杂的疾病,很多人除了恐惧之外一无所知!虽然有关它的科学研究浩如烟海,但能将其深奥繁难的科学道理,深入浅出地讲给普通读者听的著作少之又少,幸运的是,《众病之王:癌症传》这本饱含人文主义色彩的医学科普书出色的完成了这一任务!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科普书籍之一,不单是一部详实严谨的科学经典,还称得上是一本史诗般的传记。作者悉达多?穆克吉历时六年,凭借翔实的历史资料、专业文献、患者专访等信息,向读者阐述了癌症的起源与发展,人类对抗癌症、预防癌症的斗争史,同时生动的、文学的写作手法,所描述的鲜活人物和历史事件让无数读者为之动容!

能取得如此成就,作者悉达多?穆克吉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作为印度裔美国医生,科学家和作家,他任教于哥伦比亚医学院,拥有自己的基础科学实验室,对抗癌领域的科研脉搏有着精准的把握;同时悉达多?穆克吉还是一名癌症专科医生,这使得他能在残忍的疾病与冰冷的学术知识之外,为书中引入鲜活、充满感情的个人故事!

悉达多?穆克吉读书时从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药学院,读到牛津大学致癌病毒研究的博士学位,期间获得过罗氏奖学金,足以证明他的兴趣、爱好和眼界,让他的这本著作不仅限于学术研究与行医治病,书中严密流畅的行文结构;优雅大气的语言风格;跌宕起伏的情节变化,不输于许多文学著作!

在书中,悉达多?穆克吉通过三个重点内容,阐述了人类与癌症展开的悲壮战争,最终展示了抗癌战争的美好前景:癌症虽然可怕,但人类终将打赢这场持续千年的战争!

第一个重点:癌症并不是现代病,数千年来与人类如影随形!

很多人以为癌症是一种现代疾病,其实不然,癌症存在的历史几乎与人类的历史一样漫长。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古埃及的莎草纸上,就有过癌症的古老病历,一个美丽少女的乳房上,诡异地出现几个高高隆起的肿块,医生惊讶地发现,这些肿块居然是活的,并且迅速滋长蔓延,最终把原本活泼的女孩耗到油尽灯枯!

公元前400多年,闻名世界的波斯大帝大流士的皇后阿托莎,在自己引以为傲的乳房上,发现了一块血流不止的肿块,遍访全国名医,包括医术高超的宫廷名医,也无能为力。面对死亡,阿托沙孤注一掷,让她最信任的希腊奴隶德摩西迪斯,把整个乳房一切彻底切掉,竟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这个故事被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载下来,并且还成了日后那场旷日持久的波斯与希腊战争的借口,诞生了马拉松、斯巴达三百勇士等流传千年的经典故事。

但是能经受住这种残酷而原始的手术,毕竟是少数人。古希腊一位名叫希波克拉底的医生,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一套“四体液”理论,说人体的一切元素,都是由血液、黑胆汁、黄胆汁和黏液这四种体液构成,某种体液过量时,就会打乱平衡,引发癌症。

他的学生盖伦将“四体液”理论进一步发扬光大。他认为,血液过量会引起局部红肿、胀痛等现象;黏液过量诱发结核、脓肿、黏膜炎等疾病;黄胆汁过量导致人皮肤变黄的黄疸;而癌症的元凶,就是这四种体液当中最凶险的黑胆汁!

根据盖伦和他的老师希波克拉底的观点,癌症就是黑胆汁淤积在身体的某个地方,凝结成不断增大的肿块,同时黑胆汁充满活性,四处弥漫,这和很多癌症发病的表现很一致,因此,这种“四体液”理论统治了医学界长达一千多年之久。

第二个重点:?消灭癌细胞的科学手段,也无法阻止癌细胞卷土重来!

之后随着科学特别是解剖学的发展,人们发现无论是在人的身体里,还是在肿瘤的内部,都没有所谓的“黑胆汁”存在。人类与癌症的抗争,不得不重新重视那位神奇痊愈的波斯皇后,切除肿瘤手术随着麻醉术和消毒术的问世,开始被广泛使用!

到了20世纪初,包括子宫癌、卵巢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在内的许多癌症都可以通过手术进行切除,大量的临床病例告诉人们,只要能在这些癌症侵袭到其他器官之前,就底把它切除的话,很多癌症患者都会被治愈。

然而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人们很快就发现,很多已经被彻底切除掉的癌症,很快就会卷土重来,医生不得不采取更激进、更彻底的手术方式,对于可怜的病人来说,这简直就是一种残酷的肉刑!

更令人失望的是,这些手术的效果也让人大为失望,一项数据研究发现,在接受根治性手术的病人当中,只有一半人活过了三年,另外一半患者,则死于复发的癌症。医生们必须寻找新的抗癌武器!

很快放射性元素镭被科学家发现,可以通过击碎DNA链条的方式,杀灭那些正在快速分裂的细胞。于是,放射肿瘤学成为新的武器,开始对癌症患者身上的肿瘤发动攻击,放疗成为癌症患者们新的希望!

然而,放疗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尚未扩散的癌症,放疗可以起到显著的效果。对于已经扩散的癌症来说,放疗也是无能为力。更大的问题是,放射性光线不仅能杀死癌细胞,还会造成癌变,镭元素的发现者居里夫人,就是因为长期暴露在放射性环境中,最终罹患白血病离开了人世!

于是,医生们开始思考:病人服用药品之后,药物成分也会随着体液的流动而走遍全身,那如果能够找到一种药物,它既可以对癌细胞发起攻击,又不会损伤其他健康的细胞,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找到了治疗癌症的一把最犀利的武器呢?这就是化学疗法的观念。

接下来随着化学技术的发展,一位名叫法伯的美国医生发现,有一种叫做叶酸拮抗剂的药品,可以对癌细胞发起攻击,它虽然也会对正常细胞造成一些损害,但却能彻底杀死白血病细胞。权衡利弊之后,这种化学疗法始在临床上使用。

然而药物使用的量是埋藏在化疗里的定时炸弹,药物用的太少,癌细胞难以被消灭;药物用的太多,病人虚弱的身体,有可能承受不住强烈的副作用,先于癌细胞而逝去!同时还出现那些已经痊愈的患者们的癌细胞,又一次死灰复燃的现象。人们刚刚产生的一丝希望,又被癌症无情地泼了一盆冷水!

第三个重点:长期系统性的癌症治疗,与癌共舞才是人类的强大之处!

在这场漫长的抗癌之战中,人类虽然已经拿出了手术、放疗、化疗这三样武器,却仍然看不到胜利的曙光。这时,于是有些医生转变思路,要在病人罹患癌症之前,找到引起癌症的原因,从根本上预防癌症的发生。

大量直接阻断病因的预防方式,或者通过早期筛查,发现那些刚刚罹患癌症的患者,把癌症扼杀在萌芽状态成为更积极使用的抗癌良方!

现代人类基因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更强大的武器,一种像导弹一样,能够精确打击癌细胞的基因靶向药物。赫赛汀、格列卫等一系列靶向药物先后问世,癌症患者的福音终于来临,通过口服基因靶向药,癌症也像一种病程缓慢的疾病,虽然依旧可怕,但却没有那么残忍。

癌症作为这个自然界最核心、最原始、最顽强的生存需要与能力,甚至比人类更强大的、适应更强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如今的目标并不是彻底消灭癌症,而是选择和癌症共存,把它变成一种只要长期服药,就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的慢性病!

作者在本书中对个人的关注,超出了诸多同类科普读物,他对病人细致而克制的刻画,尤其令人动容,这些个体与癌症的故事,也超出个体的象征性的意义,成为一个物种不依不饶的、与致命的古老疾病的恒久战争,体现出人类的强大和智慧!

十本科学健康知识书籍

当前,技术进步和机制改革尚不能带领我们彻底走出抗癌治疗的窘境,解决之道是人文价值的回归和重塑

2月4日,在第十六个世界癌症日,重新检视癌症治疗,尤显必要。

癌症被称为“众病之王”,是因为迄今为止,它在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等方面,比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其他病种对人类更具威胁性。罹患癌症,是个人的不幸,也是医疗应该攻克的难关。然而,机体内外环境的复杂性、癌基因的多样性、肿瘤病理形态的异质性、治疗手段的局限性、医生观念的片面性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目前的抗癌治疗显得无定力、无层次,造成医生患者片面追求“生命不息,抗癌治疗不止”,最后双方都不得不面对“受尽折腾,人财两空”的无奈结局。尽管珍惜生命的抗癌精神和积极治疗值得倡导,但过度医疗不仅伤害了患者,对医生的职业尊严和本应得到的社会尊重与信任也造成了伤害,甚至使患者对医疗行为产生“恐惧感”。

“永远不要在患者身上做得太多。”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留下的这句话,包含着浓厚的人文关怀。在医学越来越向商业妥协的今天,更有警世恒言的效用。我国卫生主管部门曾指出,过度治疗极大地增加了全民医疗支出,普遍存在着“人生最后一年甚至一个月,花掉一生80%医药费”的状况。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美国,达特茅斯学院肿瘤教授盖博·维奇就曾指出,“过度医疗要挑战它太难,支持它又太容易。”

上世纪50年代初,面对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爱因斯坦曾指出这是一个“手段日臻完善,但目标日趋紊乱的时代”。这句话再贴切不过地描述了当前肿瘤治疗的窘境。在视病为魔、凡癌必抗的时代,我们搭建了庞大的技术医疗架构,以至于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个调查小组指出,“我们正在建立的是一个人类无法承受的医疗体系”。人类终将攻克癌症的难关,但在当前条件下,技术进步和机制改革尚不能带领我们彻底走出窘境,解决之道是人文价值的回归和重塑。

在天人和谐的价值观下,我们应该思考医疗行为的边界,树立“知止”的观念,懂得适可而止。在推行适度医疗的同时,关注癌症预防和晚期照护,通过治理环境污染、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等举措预防疾病,通过发展姑息治疗、整体医疗让患者在尊严与爱的包围中与病魔抗争乃至“共处”。这才是符合人性的医学模式。

肿瘤医生应该认识到两件事,一个是医疗行业的神圣性。还需要认识到,医生的良知和职业素养应当表现在不只是简单地让患者生存,更要追问这是何种生存;不只是要帮助患者追求生命的长度,还有生命的质量……在生命的长度和质量二者不可兼得的时候,我们没有权力剥夺患者的选择权,应该让患者更好地规划自己最后的时光。

如果一个行将辞世的肿瘤患者,能不留遗憾地对这个世界和他们的亲人说一声:“我对自己的一生满意,也对自己的医生满意”,这应该是对医生最大的褒奖。在人类尚未攻克癌症的今天,“帮助患者幸福地活着”应当成为我们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始终如一的不懈追求。

(作者为中国抗癌协会副秘书长、北京军区总医院肿瘤科主任)

《人民日报》(2015年02月05日05版)

 十本科学健康知识书籍有哪些呢?下面是我精心为您整理的十本科学健康知识书籍,希望您喜欢!

 十本科学健康知识书籍

 1、《葛文德医生三部曲》

 作者: (美) 阿图?葛文德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独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维持时,我们该怎么办?在生命临近终点的时刻,我们该和医生谈些什么?应该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对于这些问题,大多数人缺少清晰的观念,而只是把命运交由医学、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影响世界的医生阿图?葛文德结合其多年的外科医生经验与流畅的文笔,讲述了一个个伤感而发人深省的故事,对在21世纪变老意味着什么进行了清醒、深入的探索。

 2、《众病之王:癌症传》

 作者: 悉达多?穆克吉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众病之王:癌症传》是一部饱含人文主义色彩的社科著作。作者悉达多?穆克吉历时六年,凭借翔实的历史资料、专业文献、媒体报道、患者专访等众多信息,向读者阐述了癌症的起源与发展,人类对抗癌症、预防癌症的斗争史。作者借由医学、文化、社会、政治等视角透露出一种社会化关怀;生动、文学性的写作手法展现出鲜活的人物和历史事件,让读者为之动容。本书是一本关于?生与死?的力作。

 3、《心外传奇》

 作者: 李清晨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心脏,曾是手术刀难以触及的禁区,心脏受损的人往往只有死路一条。然而六十多年以来,人类挑战这一禁忌的尝试从未停止,一颗颗破碎的心终于迎来重生的希望。外科医生李清晨以冷静细腻的笔触,向读者揭示了这一独特历史进程中种种不为人知的细节。一群与死神展开殊死拼杀的拓荒者,为拯救万千生灵的性命毅然走进一片荆棘丛,为原本必死无疑者开辟了一条生之路,从无到有地创建了心脏外科。这是一出混合了坚韧、运气、热血、悲情甚至不乏血腥的大戏。

 4、《因为是医生》

 作者: 北京协和医院,陈罡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这是一本原创小说,虽然基于现实,但现实远比小说更精彩。

 每个人从书中读到的可能都不一样,如果你是一名年青医生或者医学生,书中对于疾病缜密的分析思路一定让职业成长中的你获益;如果你是一名普通的百姓,那么读完本书,一定能够对医生职业有不一样的认识,也许下次去医院就诊时能够理解医生的处理,能够更有效地跟医生交流;如果你是一名政府医疗事物相关官员,那本书还原的医疗现状、医生工作状态等可能对您的执政、改革有启发。

 5、《急诊科女超人》

 作者: 于莺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作为一名战斗在急诊第一线的主治大夫,她上班能战斗,下班能吐槽,镇得住医闹,扛得起领导,特别能逗贫,特别敢说话,你敢问她就敢答,你还来不及问的,她也不小心告诉你了。

 颠覆传统医生形象的女医生,不古板,不服软,敢说敢做,让群众知道医生还有重口味的一面儿。

 群众对此表示:头回见到这样的医生,喜闻乐见。

 6、《妇产科男医生告诉你》

 作者: 田吉顺

 出版社: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一本让育龄女性安全生孩子的贴心读物。

 作者精选并解答了30余万人关注的关键孕产问题,是孕产版的《只有医生知道》,直播妇产科实况,精彩程度绝不亚于各种热播医疗剧。在这些典型的案例中,您不仅可以了解到更为细节化立体化的孕产知识,还可以真正走进产科医生们的内心世界。不看就亏大了!

 市面上的孕产书,真的很难选,好像都差不多。这本书寓知识于故事,还随书赠送孕期大事录,让你知道怀孕的大小事,真正做到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果断拿下,不纠结。

 愿你一儿一女拼个?好?。

 7、《只有医生知道!》

 作者: 张羽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这是一本有关女性的百科全书。抱着?大医治未病?的愿景,作者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在幽默而不乏温情的叙述中,力图帮助女性真正了解自己的身体,懂得爱护并且知道如何爱护自己,让女性真正掌控自己的身体、命运和生活的方向,不再受到无谓的伤害。

 8、《开膛史》

 作者:苏上豪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外科医生的祖师爷竟是理发师? 从前人们手术输的是羊血? 达芬奇和外科手术有什么渊源? 手术缝合线是荤的还是素的?

 求医问药是自古以来人人不可回避的话题,但是我们仍然对医疗中的一些流程抱有强烈的神秘感和好奇心,特别是外科医生的工作:外科医生外科手术之父是谁?解剖学之父又是谁?是谁首先在手术中使用麻醉药品?又是谁制定了手术前消毒与清洁的程序?这些关于外科手术的种种史料,苏上豪医生通过轻松的故事,将外科医学的始末娓娓道来,让读者重回医学启蒙的年代。

 9、《哪些病适合看中医,哪些病适合看西医》

 作者: 柳垂亮

 出版社: 广东科技出版社

 你所知道的中西医知识99%都是错的!

 中医治本,西医治标?

 中医看慢性病,西医看急性病?

 中药没副作用,西药有副作用?

 ?

 这些你一直以来信以为真的中西医?常识?都是误会!中西医专家、医学博士柳垂亮在20年从医生涯中,亲眼见证了太多错误求医的病人,因对中西医存在误会而错失治病良机,或对中西医缺乏常识而多走治疗弯路。深知无数人不知如何选择中西医看病而痛苦,柳医生沉淀了20年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和研究的经验,为所有人奉献专门解决看中医还是看西医的详细指导。

 10、《医生这份工》

 作者: 陈语岚

 出版社: 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我是一个特别普通的人,也是一个特别普通的医生。人生漫长,我偶尔也有过 lucky day,在某个日子闪闪发光,但终归还是默默无闻。可是这一点都不影响我工作起来较真。较真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事情,它让我们在平凡的日子里,觉得有滋味。

 曾经在一个台风夜里,我不停地缝合一个又一个在恶劣天气里摔伤的、被断枝或危墙砸伤的病人,外面风雨狂啸,雷电交加,我不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我只是在我的岗位上低声安慰,一针一线地认真将他人伤口缝合。那一刻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我的角色既不稀奇,也罔论丰功伟业,但我真真切切地在做对的事。

 正如这本小书,它插科打诨,并不伟岸,亦难使风云急变,但它并不是玩世不恭的,它很真诚,或许让你读完以后,感到心里暖和,感到某处伤口,似乎在愈合。

本文来自作者[霜一诺]投稿,不代表华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aruijixie.net/huarui/5106.html

(1)
霜一诺的头像霜一诺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霜一诺的头像
    霜一诺 2025年10月21日

    我是华瑞号的签约作者“霜一诺”

  • 霜一诺
    霜一诺 2025年10月21日

    本文概览:提起肿瘤,大多数人都闻之色变,如今各大医院的肿瘤科室昼夜灯火通明、人来人往,多少人因为绝望而嚎哭,多少人被迫面对生与死的抉择;也有人因为一丝希望而喜极而泣,因为一个小小的帮助而...

  • 霜一诺
    用户102105 2025年10月21日

    文章不错《《众病之王:癌症传》:一部饱含人文主义色彩的医学科普书!_1》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华瑞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