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句话出自梁大师作品《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下附原文) 想要理解,还是读原著自己理解的好。别人说的天花乱坠也是别人的。
一
申报馆里的朋友,替他们“馆翁申老先生”做五十整寿,出了许多题目找人做寿文,
把这个题目派给我。呵呵,恰好我和这位“申老先生”是同庚,只怕我还是忝长几天的
老哥哥哩。所以对于这篇寿文,倒有点特别兴味。
却是一件,我们做文章的人,最怕人出题目叫我做。因为别人标的题,不见得和我
所要说的话内容一致。我到底该做他的题呀,还是该说我的话呢?即如这个题目,头一
桩受窘的是范围太广阔,若要做一篇名副其实的文章,恐怕非几十万字不可;再不然,
我可以说一句“请看本书第二、第三两编里头那几十篇大文”,我便交白卷完事。第二
桩受窘的是目的太窄酷,题目是五十年的进化,许我说他的退化不呢?既是庆寿文章,
逼著要带几分“善颂善祷”的应制体裁,那末,可是更难着笔了。既已硬派我在这个题
目底下做文章,我却有两段话须得先声明:
第一,我所说的不能涉及中国全部事项,因为对于逐件事项观察批评,我没有这种
学力。我若是将某件某件如何进步说个大概,我这篇文章,一定变成肤廓滥套的墨卷。
我劝诸君,不如看下边那几十篇大文好多着哩。诸君别要误认我这篇是下边几十篇的总
括,我不过将我下笔时候所感触的几件事随便写下来,绝对组织,绝无体例。老实说,
我这篇只算是“杂感”,不配说是“概论”。
第二,题目标的是“进化”,我自然不能不在进化范围内说,但要我替中国瞎吹,
我却不能。我对于我们所亲爱的国家,固然想“隐恶而扬善”,但是他老人家有什么毛
病,我们也不应该“讳疾忌医”,还是直说出来大家想法子补教补救才好。所以我虽说
他进化,那不进化的地力,也常常提及。
这样说来,简直是“文不对题”了。好吗,就把不对题的文胡乱写出来。
二
有一件大事,是我们五千年来祖宗的继续努力,从没有间断过的,近五十年,依然
猛烈进行,而且很有成绩。是件什么事呢?我起他一个名,叫做“中华民族之扩大”。
原来我们中华民族,起初不过小小几个部落,在山东、河南等处地方得些根据地,几千
年间,慢慢地长……长……,长成一个硕大无朋的巨族,建设这泱泱雄风的大国。他长
的方法有两途:第一是把境内境外无数异族叫他同化于我,第二是本族的人年年向边境
移殖,把领土扩大了。五千年来的历史,都是同这条路线进行,我也不必搬多少故事来
作证了。近五十年,对于这件事,有几方面成功很大,待我说来:
一、洪杨乱后,跟着西南地方有苗乱,蔓延很广,费了十几年工夫才平定下来。这
一次平定,却带几分根本解决性质,从此以后,我敢保中国再不会有“苗匪”这句词了。
原来我族对苗族,乃是黄帝、尧、舜以来一桩大公案,闹了几千年,还没有完全解决;
在这五十年内,才把黄帝伐蚩尤那篇文章做完最末的一段,确是历史上值得特笔大书的
一件事。
二、辛亥革命,满清逊位,在政治上含有很大意义,下文再说,专就民族扩大一方
面看来,那价值也真不小。原来东胡民族,和我们捣乱捣了一千七、八百年,五胡南北
朝时代的鲜卑,甚么慕容燕、拓拔魏、宇文周,唐宋以后,契丹跑进来叫做辽,女真跑
进来叫做金,满洲跑进来叫做清,这些都是东胡族。我们吃他们的亏真算吃够了,却是
跑进来过后,一代一代的都被我们同化。最后来的这帮满洲人,盘据是盘据得最久,同
化也同化得最透。满洲算是东胡民族的大总汇,也算是东胡民族的大结束。近五十年来,
满人的汉化,以全速率进行,到了革命后,个个满人头上都戴上一个汉姓,从此世界上
可真不会有满洲人了。这便是把二千年来的东胡民族,全数融纳进来,变了中华民族的
成分,这是中华民族扩大的一大段落。
三、内地人民向东北、西北两方面发展,也是近五十年一大事业。东三省这块地方,
从前满洲人预备拿来做退归的老巢,很用些封锁手段,阻止内地人移殖。自从经过中日、
日俄几场战争,这块地方变成四战之区,交通机关大开,经济现状激变。一方面虽然许
多利权落在别人手上,一方面关内外人民关系之密度,确比从前增加好些,东三省人和
山东、直隶人渐渐打成一片了。再看西北方面,自从左宗棠开府甘陕,内地的势力日日
往那边膨胀,光绪间新疆改建行省,于是两汉以来始终和我们若即若离的西域三十六国,
算是完全编入中国版图,和内地一样了。这种民族扩大的势力,现在还日日向各方面进
行。外蒙古、阿尔泰、青海、川边等处,都是在进步活动中。
四、海外殖民事业,也在五十年间很有发展。从前南洋一带,自明代以来,闽粤人
已经大行移殖,近来跟着欧人商权的发达,我们侨民的经济势力,也确立得些基础。还
有美洲、澳洲等处,从前和我们不相闻问,如今华侨移住,却成了世界问题了。这都是
近五十年的事,都是我们民族扩大的一种表征。
民族扩大,是最可庆幸的一件事。因此可以证明我们民族正在青春时代,还未成年,
还天天在那里长哩。这五十年里头,确能将几千年未了的事业了他几桩,不能不说是国
民努力的好结果。最可惜的,有几方面完全失败了:第一是台湾,第二是朝鲜,第三是
安南。台湾在这五十年内的前半期,很成了发展的目的地,和新疆一样;到后半期被人
抢去了。朝鲜和安南,都是祖宗屡得屡失的基业,到我们手上完全送掉。
海外殖民,也到处被人迎头痛击。须知我们民族会往前进,别的民族也会往前进,
今后我们若是没有新努力,恐怕只有兜截转来,再没有机会继续扩大了。
三
学问和思想的方面,我们不能不认为已经有多少进步,而且确已替将来开出一条大
进步的路径。这里头最大关键,就是科举制度之扑灭。科举制度,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真算得深根固蒂。他那最大的毛病,在把全国读书人的心理都变成虚伪的、因袭的、笼
统的,把学问思想发展的源泉都堵住了。
废科举的运动,在这五十年内的初期,已经开始,郭嵩焘、冯桂芬等辈说是用全副
精力对于科举制度施行总攻击。前后约十年间,经了好几次波折,到底算把这件文化障
碍物打破了。
如今过去的陈迹,很象平常,但是用历史家眼光看来,不能不算是五十年间一件大
事。
这五十年间我们有什么学问可以拿出来见人呢?说来惭愧,简直可算得没有。但是
这些读书人的脑筋,却变迁得真厉害。记得光绪二年有位出使英国大臣郭嵩焘,做了一
部游记,里头有一段,大概说:“现在的夷狄,和从前不同,他们也有二千年的文明。”
嗳哟,可了不得,这部书传到北京,把满朝士大夫的公愤都激动起来了,人人唾骂,日
日奏参,闹到奉旨毁板才算完事。曾几何时,到如今“新文化运动”这句话,成了一般
读书社会的口头禅。马克思差不多要和孔子争席,易卜生差不多要推倒屈原。这种心理
对不对,另一问题,总之这四十几年间思想的剧变,确为从前四千余年所未尝梦见。比
方从前思想界是一个死水的池塘,虽然许多浮萍荇藻掩映在面上,却是整年价动也不动,
如今居然有了“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的气象了。虽然他流动的方向和结果,现在还没
有十分看得出来,单论他由静而动的那点机势,谁也不能不说他是进化。
古语说得好:“学然后知不足。”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这
点子觉悟,一面算是学问进步的原因,一面也算是学问进步的结果。第一期,先从器物
上感觉不足。这种感觉,从鸦片战争后渐渐发动,到同治年间借了外国兵来平内乱,于
是曾国藩、李鸿章一班人,很觉得外国的船坚炮利,确是我们所不及,对于这方面的事
项,觉得有舍己从人的必要,于是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等渐次设立起来。但这
一期内,思想界受的影响很少,其中最可纪念的,是制造局里头译出几部科学书。这些
书现在看起来虽然很陈旧、很肤浅,但那群翻译的人,有几位颇忠实于学问。
他们在那个时代,能够有这样的作品,其实是亏他。因为那时读书人都不会说外国
话,说外国话的都不读书,所以这几部译本书,实在是替那第二期“不懂外国话的西学
家”开出一条血路了。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自从和日本打了一个败仗下来,
国内有心人,真象睡梦中着一个霹雳,因想道,堂堂中国为什么衰败到这田地,都为的
是政制不良,所以拿“变法维新”做一面大旗,在社会上开始运动,那急先锋就是康有
为、梁启超一班人。这班人中国学问是有底子的,外国文却一字不懂。他们不能告诉人
“外国学问是什么,应该怎么学法”,只会日日大声疾呼,说:“中国旧东西是不够的,
外国人许多好处是要学的。”这些话虽然象是囫囵,在当时却发生很大的效力。他们的
政治运动,是完全失败,只剩下前文说的废科举那件事,算是成功了。这件事的确能够
替后来打开一个新局面,国内许多学堂,外国许多留学生,在这期内蓬蓬勃勃发生。第
三期新运动的种子,也可以说是从这一期播殖下来。这一期学问上最有价值的出品,要
推严复翻译的几部书,算是把十九世纪主要思潮的一部分介绍进来,可惜国里的人能够
领略的太少了。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所经过时间,比较的很长
——从甲午战役起到民国六七年间止。约二十年的中间,政治界虽变迁很大,思想界只
能算同一个色彩。简单说,这二十年间,都是觉得我们政治、法律等等,远不如人,恨
不得把人家的组织形式,一件件搬进来,以为但能够这样,万事都有办法了。革命成功
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
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恰值欧洲大战告终,全世界思
潮都添许多活气,新近回国的留学生,又很出了几位人物,鼓起勇气做全部解放的运动。
所以最近两三年间,算是划出一个新时期来了。
这三期间思想的进步,试把前后期的人物做个尺度来量他一下,便很明白:第一期,
如郭嵩焘、张佩纶、张之洞等辈,算是很新很新的的怪物。到第二期时,嵩焘、佩纶辈
已死去,之洞却还在。之洞在第二期前半,依然算是提倡风气的一个人,到了后半,居
然成了老朽思想的代表了。在第二期,康有为、梁启超、章炳麟、严复等辈,都是新思
想界勇士,立在阵头最前的一排。到第三期时,许多新青年跑上前线,这些人一躺一躺
被挤落后,甚至已经全然退伍了。这种新陈代谢现象,可以证明这五十年间思想界的血
液流转得很快,可以证明思想界的体气实已渐趋康强。
拿过去若干个五十年和这个五十年来比,这五十年诚然是进化了;拿我们这五十年
和别人家的这五十年来比,我们可是惭愧无地。试看这五十年的美国何如,这五十年的
日本何如,这五十年的德国何如,这五十年的俄国何如?他们政治上虽然成败不同,苦
乐不等,至于学问思想界,真都算得一日千里!就是英法等老国,又那一个不是往前飞
跑?我们闹新学闹了几十年,试问科学界可曾有一两件算得世界的发明,艺术家可曾有
一两种供得世界的赏玩,出版界可曾有一两部充得世界的著述?哎,只好等第三期以后
看怎么样罢。
四
“五十年里头,别的事都还可以勉强说是进化,独有政治,怕完全是退化吧。”这
句话,几几乎万口同声都是这样说,连我也很难得反对。虽然,从骨子里看来,也可以
说这五十年的中国,最进化的便是政治。
原来政治是民意所造成,不独“德谟克拉西”政治是建设在多数人意识之上,即独
裁政治、寡头政治,也是建设在多数人意识之上。无论何种政治,总要有多数人积极的
拥护——最少亦要有多数人消极的默认,才能存在。所以国民对于政治上的自觉,实为
政治进化的总根源。这五十年来中国具体的政治,诚然可以说只有退化并无进化,但从
国民自觉的方面看来,那意识确是一日比一日鲜明,而且一日比一日扩大、自觉。觉些
甚么呢?
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
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
第一种是民族建国的精神,第二种是民主的精神。这两种精神,从前并不是没有,
但那意识常在睡眠状态之中,朦朦胧胧的,到近五十年——实则是近三十年——却很鲜
明的表现出来了。我敢说,自从满洲退位以后,若再有别个民族想钞袭五胡、元魏、辽、
金、元、清那套旧文章再来“入主中国”。那可是海枯石烂不会出来的事。我敢说,已
经挂上的民国招牌,从今以后千千万万年再不会卸下,任凭你象尧、舜那么贤圣,象秦
始皇、明太祖那么强暴,象曹操、司马懿那么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
答应。这种事实,你别要看轻他了,别要说他只有空名、并无实际。古语说得好:“名
者实之宾。”凡事能够在社会上占得个“正名定分”,那么,第二步的“循名责实”自
然会跟着来。总之,在最近三十年间我们国民所做的事业:第一件,是将五胡乱华以来
一千多年外族统治的政治根本铲除;第二件,是将秦始皇以来二千多年君主专制的政治
永远消灭。而且这两宗事业,并非无意识的偶然凑会,的确是由人民一种根本觉悟,经
了很大的努力,方才做成。就这一点看来,真配是上“进化”这两个字了。
民国成立这十年来,政治现象诚然令人呕气,但我以为不必失望。因为这是从两个
特别原因造成,然而这些原因都快要消灭了。第一件,革命时候,因为人民自身力量尚
未充足,不能不借重固有势力来做应援。这种势力,本来是旧时代的游魂。旧时代是有
二千多年历史的,他那游魂,也算得“取精用宏”,一二十年的猖獗,势所难免。如今
他的时运,也过去大半了,不久定要完全消灭,经过一番之后,政治上的新时代,自然
会产生出来。(不是委心任命的话,其实事理应该如此。)第二件,社会上的事物,一
张一弛,乃其常态。从甲午、戊戌到辛亥,多少仁人志士,实在是闹得疲筋力倦,中间
自然会发生一时的惰力。尤为可惜的,是许多为主义而奋斗的人物,都做了时代的牺牲
死去了。后起的人,一时接不上气来,所以中间这一段,倒变成了黯然无色。但我想这
时代也过去了,从前的指导人物,象是已经喘过一口气,从新觉悟,从新奋斗,后方的
战斗力,更是一天比一天加厚。在这种形势之下,当然有一番新气象出来。
要而言之,我对于中国政治前途,完全是乐观的。我的乐观,却是从一般人的悲观
上发生出来。我觉得这五十年来的中国,正象蚕变蛾、蛇蜕壳的时代。变蛾蜕壳,自然
是一件极艰难、极苦痛的事,那里能够轻轻松松的做到。只要他生理上有必变必蜕的机
能,心理上还有必变必蜕的觉悟,那么,把那不可逃避的艰难苦痛经过了,前途便别是
一个世界。
所以我对于人人认为退化的政治,觉得他进化的可能性却是最大哩。
五
此外,社会上各种进化状况,实在不少,可惜我学力太薄,加以时日仓卒,不能多
举了。好在还有各位专门名家的论著,可以发挥光大。我姑且把我个人的“随感”胡乱
写出来,并且表示我愿意和我们老同年“申老先生”继续努力。
------------------
初中7年级下册历史期中试卷答案2017 2017七年级下册英语书
新年快乐!楼主您好。此题选A。公元前21世纪前期。
1、公元纪年:是以耶稣诞生的这一年为公元元年,以前为公元前XX年,以后为公元XX年。(在记录时间时候,是从中间开始,左右延伸的。)
2、世纪:一百年为一个世纪。从公元1年至公元100年为公元1世纪。
3、在读时间的时候,是从左至右读的。因此公元前数字越大,时间越早; 越过公元元年后,数字越小,时间越早。
4、本题公元前2070年,可以这样做:以公元前2050年为界,BC2070年在BC2050之前,所以公元前2070年为公元前21世纪的前期了。
nanyf?1-21 23:22
公元前是倒着看的,比如:秦始皇(公元前259—公元前210年)。
他生于公元前259年,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死于公元前210年。就像我们学的负数一样比如:-5 -4 -3 -2 -1 0 1 2 3 4 5时间是从左往右流逝的(能看明白么)
A
xxxt352606775?1-16 20:18
此题选A。公元前21世纪后期。
1、公元纪年:是以耶稣降生的这一年为公元元年,以前为公元前XX年,当前为公元XX年。(在记载时间时分,是从两头开端,左右延伸的。)
2、世纪:一百年为一个世纪。从公元1年至公元100年为公元1世纪。
3、在读时间的时分,是从左至右读的。因而公元前数字越大,时间越早; 越过公元元年后,数字越小,时间越早。
4、本题公元前2070年,可以这样做:以公元前2050年为界,BC2070年在BC2050之前,所以公元前2070年为公元前21世纪的后期了。
home书呆子?1-24 12:51
A公元前21世纪前期。因为公元前的纪年是数字越在,年代就越前。你可以画一个数轴,以公元前2050年为界,BC2070年在BC2050之前,而BC2050年为公元前21世纪的中期,所以公元前2070年为公元前21世纪的前期了。
飘渺灬星辰?1-16 20:20
公元前与公元就像 XY轴 的 X轴一样 0 是公元元年公元前多少年是-X ,公元年是 X
公元前数字越大越靠左,根据公元前2070年排除C,D
公元前年数是逐渐减少的,公元前2070年是,公元前2100年后30年
30年在世纪里是初期 所以选A。我是—名初中生
七年级历史期中的考试十分钟,平时要用十年功。我整理了关于2017年初中7年级下册历史期中试卷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初中7年级下册历史期中试卷题目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他认为隋文帝? 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李纲的高度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的最大作为是 ( B )
A.加强中央集权 B.实现国家统一 C.开通京杭大运河 D.社会经济发展
2、隋朝的统治类似于下列哪一朝代 ( A )
A.秦朝 B.东汉 C.西晋 D.东晋
3、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史称( B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4、?以和为贵?、?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古代对外开放中体现这一优良传统的是( A )
①丝绸之路 ②鉴真东渡③郑和下西洋④戚继光抗倭
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
5、小明以?繁荣与开放的唐朝?为主题进行探究,下列他整理的内容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
A.已普遍使用最先进的活字印刷术 B.唐太宗时出现?贞观之 治?局面
C.唐玄宗时出现?开元盛世?局面 D.都城长安是国际性的大都市
6、?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杜甫诗中所描写的盛世局面出现在( )
A.唐太宗统治时期 B.唐高宗统治时期 C.武则天统治时期D.唐玄宗统治时期
7、古代科举考试中,最早将进士科考试第一名称为?状元?的皇帝是( )
A.隋炀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8、?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这首《及第瑶》中体现的制度正式诞生是在( )
A.唐玄宗时 B.武则天时 C.唐太宗时 D.隋炀帝时
9、我国历史上的?和同为一家?指的是( )
A.汉朝和匈奴的关系 B.唐朝和新罗的关系
C.唐朝和靺鞨的关系 D.唐朝和吐蕃的关系
10、唐朝是我国诗歌繁盛的时代。写下?三吏?、?三别?,被称为?诗圣?的是(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陆游
11、据史料记载,隋唐时?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统治者推崇佛教外,还有( )
A.佛经浅显易懂 B.雕版印刷佛经 C.人们盼望安定 D.道教的流行
12、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有这样一段话:?黄蓉愈看愈奇,又揭起一 层,却见下面是一轴轴的书画卷轴。她要郭靖相帮,展开一轴看时,吃了一惊,原来是一幅《送子天王图》。《送子天王图》的作者是( )
A.顾恺之 B.吴道子 C.张择端 D.赵孟頫
13、唐朝政局可用下图表示,图中处应为( )
A.唐太宗统治前期 B.唐太宗统治后期 C.唐玄宗统治前 期 D.唐玄宗统治后期
14、宜宾正在加快城市建设的步伐,打造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北宋时,常住人口超过100万的大都市是( )
A.东京 B.临安 C.大都 D.广州
15、?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宋代商业发展的突出表现是( )
A.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B.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C.江 南的青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具 D. 长安成为当时繁华的国际性大都会
16、960年正月的一天,北周的边境传来敌情,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奉命出征,不料半路却出现意外,士兵在陈桥驿把黄袍加在他的身上,拥他做了皇帝,以?宋?为政权名称,这就是黄袍加身,这里的他是( )
A.赵匡胤 B.赵光义 C.赵普 D.石守信
17、下面是唐至元之间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其正确的演变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①③④②
18、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史实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交流的特点是( )
A.高度繁荣,共享太平 B.世界领先,求同存异
C.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D.源远流长,泽被东西
19、学习了隋唐史后,几位同学做主题演讲,最能准确概括这段历史基本特征的是()
A.文明初露曙光 B.繁荣与开放 C.分裂奔向统一 D.封建国家陷入危机
20、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唐朝中后期开始,最终完成于( )
A.南宋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二、非选择题(21题26分;22题7分;23题27分;共60分)
21、读图学史(26分)
(1)看图一回答:
写出隋朝大运河的四段河道名称:(4分)
① ②
③ ④
填出图中的地点名称:(4分)
A B
C D
(2)观察图二、图三两幅图,写出其名称和用途。
图二:名称: (1分)
用途: (1分)
图三:名称: (1分)
用途: (1分)
(3)看图四回答:
图四建筑的名称: (1分)
它修建的朝代: (1分)
它的设计者: (1分)
它的历史地位: (2分)
它的特 点: (3分)
(4)请辨认右边几种古代货币并回答问题。
图五:是 朝的铜钱(1分),
当时在位的皇帝是 。(1分)
图六:是 (填国家名称)的铜钱(1分)
它与 朝铜钱相仿。(1分)
图七:是 (填朝代名称)的纸币(1分),产生于当时的 地区。(1分)
22、以下是古人关于大运河的两首诗,请你先阅读理解,然后回答问题。(7分)
请回答:
(1)这两首诗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态度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各是什么态度?(3分)
(2)你怎样评价隋炀帝修大运河这一历史事件?(4分)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7分)
材料一 贞观四年,皇帝欲重修乾元殿。张玄素谏日:?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亡隋之弊,甚于炀帝远矣。?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日:?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于是罢役。
?依据《贞观政要》等辑录
请回答:
(1)材料中的这位皇帝是谁?(2分)
(2) 根据材料,归纳这位皇帝罢 修乾元殿的原因。(4分)
(3)这位 皇帝还有哪些治国安邦的重大举措?(4分)
材料二 唐朝初年,唐太宗看到许多新录取的进士鱼贯而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请回答:
(1)材料二涉及我国古代哪项制度?(1分)
(2)材料二体现了封建统治者实施该制度的目的是什么?(2分)唐太宗为这项政策作出了什么贡献?(2分)
(3)材料所涉及到的制度在当时有什么积极影响?(4分)
材料三 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谚语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什么现象?(2分)这一变化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2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4分)
初中7年级下册历史期中试卷参考答案二、非选择题(21题26分;22题7分;23题27分;共60分)
21、读图学史(26分)
22、以下是古人关于大运河的两首诗,请你先阅读理解,然后回答问题。(7分)
(1)否;(1分)胡诗指出开凿大运河的劳役繁重,造成了隋朝的灭亡;皮诗对开凿大运河作了肯定的评价,同时指出隋炀帝巡游江都的过错。(2分)
(2)隋朝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也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2分);但当时为了开凿大运河过渡的役使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和赋税负担(2分)。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7分)
材料一:
(1)皇帝:唐太宗(李世民)。(2分)
(2)原因:吸取秦隋灭亡教训;纳谏;国力尚未恢复;百姓贫困;与民休息;体恤百姓;及时纠正不当决策;理政气氛民主;臣下直言。(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得满分。)
(3)举措: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完善科举制;完善三省六部制;修订法令;推行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减少服役天数、交实物代役)。(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得满分。)
材料二:
(1)科举制度(1分)
(2)目的是扩大统治基础,巩固其封建统治;(2分,答出有关巩固统治的话满分)
扩充国学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2分,答到其中两句满分)
(3)①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②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 读书的风气盛行;③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大大有 利于唐诗的繁荣。(4分,答出其中两点满分)
本文来自作者[诗梦]投稿,不代表华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aruijixie.net/huarui/4910.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华瑞号的签约作者“诗梦”
本文概览:本句话出自梁大师作品《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下附原文) 想要理解,还是读原著自己理解的好。别人说的天花乱坠也是别人的。一 申报馆里的朋友,替他们“馆翁申老先生”做五十整寿...
文章不错《初中历史题》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