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秋,由于个人工作环境的变动,我开始接触到与食品有关的领域。一些我以前从来不曾注意到的名词不断跳入我的视野。
营养学、有机、食安、添加剂、绿色……当然,其中也包括 食育 。
和很多朋友一样,我第一次听到这两个字时,脑子里是蒙圈的。
食育?食物教育?食品安全教育?自然科学?营养学?
有人说,食育的核心其实是教人要如何正确的吃饭。
啥?我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美食文化源远流长,吃饭这事还用教?
1
为了把这件事情搞清楚一些,我最近在网上查阅了一些资料。
结果,还真有点让人意想不到。
2010年一项针对国民食育情况的调查显示:
有 75 % ?的国民对饮食安全知识是 一般了解 ; 25 % ?的国民对饮食安全知识是 不了解 ;对 饮食安全知识非常了解的国民是零。
75 % 的国民在购买食品时 不会关注食品添加剂 ;仅有占 25 % 的居民 会关注食品添加剂 的使用情况。
一项针对2.8万余人的“中国城市居民盐相关知信行调查”显示, 72.7% 的学生 每周至少吃一次加工食品 ,只有 1%的人能分辨出哪些是高盐食品 ,约有 1/4的成人没听说过低钠盐 等。(数据来自《食育从儿童抓起》)
根据2017年国家卫计委发布的数据显示, 中国人肥胖率达12% 。部分地区 中小学肥胖率已经超过20% ,这就意味着校园里每 5个孩子 里就可能有一个小胖墩,青少年超重现象已经非常严重。
2019年11月21日,由公众号一席发布的一篇关于 《吃一包辣条,这一天的盐摄入就超标了》 的演讲中,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中国)副所长张普洪教授还公示了一份数据 中国慢性病数据调查。
数据显示,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与不断提高,因传染病与感染类疾病而致死的疾病在逐渐降低,因 个人生活习惯、饮食 等问题引发的慢性病成为了中国近年来致死的主要原因。
他表明:在我们没有办法改造基因的时候,有很多危险因素是可以控制的。
2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在《食育》一书中,作者藤森平司为这一系列现象做出了解释:孩子或者成人之所以 出现各种与吃有关问题 ,其根源在于小时候 把本该主动完成的事变为被动了。
作家刘墉说:“ 每一个孩子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力量,是从出生的那一刻就走向外面的世界 。”
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往往认为,小孩子就是小孩子,他们什么都不知道,所以必须需要成人教给他们。
然而,这仅仅是对知识而言。
“生存能力”是孩子本来就具备的能力,很好地引发、提高这些能力,才是教育。
而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却因为自己在生活中的各种“为你好”,在无意间扼杀了孩子的这种“生存能力”。
为了满足孩子的口感,我们为孩子购买各种零食;为了给孩子挤出时间学习时间,我们带孩子频繁地吃外卖,甚至不让他们参与生活中的一切小事。
2019年9月,贵州贵阳的郑老师发现回收的学生早餐盒沉甸甸的,打开一看,餐盒里的鸡蛋根本没吃。
全班45个学生,只有6个学生吃了鸡蛋。
学校的配餐,是由送餐公司统一配送的,餐盒里剩余的食物,都将被当作垃圾处理。
当问及孩子为什么不吃鸡蛋的时候,得到的回答却是:不会剥。
鸡蛋,很冤。
我们的孩子,更冤。
下面我们再来参照生活场景对比一下:
生活: 改用奶瓶喝奶和水之后,家长一定会让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喝完我们认可的量。
生活: 这个东西有营养,对你的身体特别好,你倒是赶紧吃呀。
生活: 这个菜还有一点,你把它都吃了,别剩,剩了就浪费了。
生活:孩子还这么小,他能干的了什么?别添乱了,一边玩去吧。
看,我们总是这样,一方面责怪孩子总不好好吃饭,一方面又在用自己的行为“助纣为虐”。
这不是他们的错,是我们的问题。
3
每一个人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就知道吃东西,这是我们的生存本能。
但吃什么,如何吃,怎么吃却是可以通过后天进行培养与引导的。
在《食育》一书中,倡导一种观点:除了告诉孩子食物的种类与营养,还要对孩子从小进行食育的行为教育。这种 教育并不是来自书本,而是在生活与生产中学到的。
让孩子参与买东西的过程,在巷子里、菜市场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中,在超市琳琅满目的货架前,让孩子学会甄别区分食材的不同与好坏,学会与商贩买东西讨价还价,学会辨识加工食品包装上的各种标签。
让孩子参与制作食品的过程,在幼儿园或者家里,为孩子开辟学习做饭的空间。年纪小一些的孩子,参与择菜分餐,年纪大一些的孩子,可以教给他们简单的烹饪。
让吃饭这件事具有仪式感,告诉孩子要饭前洗手,并和孩子一起在桌子上摆放美丽的桌布,用精美的食器装盛食物。
最重要的一点是, 一定要让孩子有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吃饭这件事的流程体验。
4
《食育》的作者藤森平司在书中一直重复用到一个词: 守护 。
我觉得这个词用得太好了。
相对于强势的保护,守护虽然有些消极,但却真正解释了什么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
从每一餐开始,不再强迫,把吃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我们只需要告诉孩子什么才是食物,教他们认真对待食物的方式、方法。
我们应该相信,一个能认真对待食物的人,一定会是一个认真生活的人;而一个认真生活的人,也一定是一个会照顾好自己的人。
而这才是我们真正想要孩子们学会的事情,才是食育的终极意义。
参考引用文献:
1、长江日报,《“食育”是重要的家庭教育》
2、怀丽华 ,《我国国民食育状况调查与提高的研究》
3、上海社科院,宋媛《食育从儿童抓起》
4、《“食育”是重要的家庭教育》
5、多多黛,《初一的孩子不会剥鸡蛋,谁之过?》
6、一席,张普红,《吃一包辣条,这一天的盐摄入就超标了》
如果你也恰巧读过这本书
记得告诉我你的想法
无论是英国的校园菜园计划(Kitchen Garden Project)还是日本的食育推进基本计划,再或者是意大利的慢食计划(SlowFood Program)、美国的可食校园计划(Edible Schoolyard Program)等等,无论这些国外食育案例再怎么好,我们也是只能看看,我们到底从中能借鉴到什么才是关键。
开始之前,先跟大家讲个小故事:
所以最近才学了一个词,叫“徒长”,简单说就是植物就管长高,长不健康了。
之所以讲这个故事,是因为我觉得身边有很多孩子也是“徒长”,看起来比上一代人长得更高更壮(可能更多是胖),但实际上既不擅长运动,也没有掌握很多接地气的生活技能。虽然看起来比上一代人更好,但实际上这一切只停留在表象,虚胖。
因此在继续介绍各种食育之前, 有必要先讲讲食育中的第一个问题——营养是食育的核心么?
很多人听到食育,第一个想到的一般是营养,直接一点的就想到是关于吃饭的教育,基本上就是一种以食物的营养、人体的吸收等等为中心的教育类型。
但实际上据我目前的了解,无论在哪个文化背景下,营养摄入本身并不是其食育的核心内容,而多数计划中涉及营养的部分往往强调的是营养的均衡摄入,而非直观上我们以为的营养知识学习。
相比之下,对于烹饪技能的要求,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每一个涉及到儿童参与烹饪的计划中,都有明确的提到对儿童学习这个课程,要达到的既定的技能目标。
甚至在英国的校园菜园计划中,整个计划的目标中,有明确提到之所以认为食育重要的原因之一,即“食物教育教给我们的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技能,其堪比语文数学”。
这点可能与我们的传统认知大相径庭,我们往往认为孩子只要在学校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就好,而只有学习不好的孩子,才会去专科学校学习烹饪以掌握一门吃饭的技能。
但是在这些食育计划中,往往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孩子在童年掌握烹饪这个技能,对其的成长有不可估量的益处。
就这四个国家的食育现状来看,学校开展的食育课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依然少不了家庭、社区、政府、社会组织等各个方面的协力配合。
毫无疑问,学校是我们社会赋予作为我们孩子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所以当我们意识到孩子需要食育的时候,首先第一步就是支持学校建立起食育课程。
但学校作为一个公共场所自然也有其局限性,让孩子在更充满安全感的家庭中参与烹饪,恰恰是食育回归生活的基础。
而社区中的公共空间、农场等场所,可以让孩子有更全面的参与种植、生产、食用设计等食育的内容,建立更广泛、更深入的兴趣,更可以增加孩子的社会参与感。
政府的政策,可以为食育行业的发展推波助力(如同日本的《食育基本法》)。而社会组织的参与,更是可以从更全面的视角去辨别食育所能解决的社会问题与家庭个案,更有针对性的利用与发展食育的优势。
所以食育,是一件与整个社会都有关系的事。小到自己的家庭,大到社会组织、政府以及整个社会,都可以成为食育推进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所以不要小看自己的参与,要尝试在家鼓励孩子参与烹饪,支持社区或者孩子的学校开展食育的活动或者课程,推广食育理念改善身边小圈子对食物与教育的看法。(台湾的主妇联盟就在食育上做了很多工作,从而让更多孩子受到了更加优质的食育)
美国可食校园计划中提到为什么要教小朋友烹饪,即“开办食物教育课程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和价值观,从而能够自主挑选健康的,社区友好的,以及环境友好的食物。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还能获得如沟通能力、自我与社区管理、灵活度、坚持不懈等生活技能。”
我们现行的学校课程,往往是以教授一些抽象的学科知识为主的课程,这种教育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教授知识。
而食育本身是生活教育的一种,其脱离了抽象的学科知识,表面上以教授一种必要的生活技能为主,实际上在教授技能的同时让孩子体验一些必要的感受与自身积累一些重要的经验,形成有助于其成长的品质。所以食育是一种回归生活的教育,更是一种回归教育的生活。
看了这三点,不知道你有什么感觉,但我却是确确实实的被刷新了对食育的看法。
食育并不是营养教育,也不是学校开的一门课程,甚至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教育类型。
其只有在汇聚了社会各个方面力量的基础上,通过使孩子参与生活必要技能的学习与实践,实现以生活来做教育,再达到教育回归生活的目的。
看似简单的吃饭问题,实际上却是涵盖食物与人的方方面面,而食物本身的丰富性也大大拓展了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从自然与人的关系,到烹饪过程的实验,再到菜品的食物设计的美感,最后到生活中完整家务的感知。
本文来自作者[霏羽]投稿,不代表华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aruijixie.net/huarui/3776.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华瑞号的签约作者“霏羽”
本文概览:2019年秋,由于个人工作环境的变动,我开始接触到与食品有关的领域。一些我以前从来不曾注意到的名词不断跳入我的视野。 营养学、有机、食安、添加剂、绿色……当然,其中也包括 食育...
文章不错《关于食育文化的资料怎么写的》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