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抬一大缸来鉴定,称97年花1.2亿买的,专家看后说1.2后面不该是亿!
古董是为人所珍视的古代器物,是祖先们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珍奇物品!清朝以前,人们把珍贵的古物称为“骨董”,所谓“骨”,取肉腐而骨存之意,意思是保存过去之精华。后来渐变为古董、古玩。实际上“古董”、“骨董”和“古玩”是一个意思,只不过由于时代的变迁,人们叫法不同而已。社会发展到如今,因为古董可以作为一种玩物,所以也被大多数人称之为“古玩”。
有人认为古玩圈玩的就是“估玩”,考的是鉴别的眼力。东西买错了就自认倒霉。古玩的收藏与鉴赏,是一项高雅的玩,一种有品味的玩,一种有文化的玩,一种背负历史、寻旧怀古的玩。凡是进入玩古董的人都知道,收藏古玩本身就是一件有风险的事情,只要钱货两清,之后是赚还是赔,都是自己的事情。
古玩这个行业,如果捡漏成功,那么就有可能一夜暴富,但是如果看走眼,那么倾家荡产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今天,我就给大家分享一个鉴宝中发生的故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在一期的鉴宝节目中,一位男子上台的时候可谓是风光无限,这位持宝人身后跟着四个保安,这出场的架势着数让现场的观众和专家都震撼住了。饶是经验丰富的古董专家,也没见过如此的阵仗。这四个保安不光是保护男子的安全,另外一个责任便是保护男子带来的这个宝贝。
站在台上后,这位男子便介绍了自己带来的宝贝,并且让人把这件珍贵的文物抬上台。在众人的注视下,保安将一口大缸抬到台上。随后,这位男子便骄傲地向专家和观众介绍起了这个文物。据男子介绍,这口大缸乃元朝的青花瓷,品相很好,具有悠久的历史,是自己在97年花了1.2亿买下的。
1.2亿是什么概念,尤其还是在97年的时候,看来这位男子的身世可真是不简单。能够在97年便拿出1.2亿的人,身份可谓绝对不简单。就连现场的专家听闻后,都对这位男子说,你绝对不是个一般人。当然,这个男子的身份不去考究,还是看一看专家对这口大缸的鉴定结果吧。
专家首先向现场的朋友说道,元朝的青花瓷确实很珍贵,因为现存很少。青花瓷最早在唐朝就出现了,但是直到元朝时,才出现了一些著名的青花瓷用品。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曾经有一个元朝的青花瓷卖出了2.5亿的价格,而这位男子带来的这口青花瓷显然更为大一些,如果是真的,价值不可估量。
之后,专家上前对这口青花瓷进行了仔细的鉴定。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通过对这口大缸的颜色、烧制技术图案等方面进行研究后表示,男子带来的这件青花瓷因该是清朝年间的产物,并不是男子口中的元代青花瓷。因为是清朝的物品,所以这件青花瓷的价格自然不是那么贵重。专家告诉大哥,倒也不至于不值钱,只是1.2后面绝对不是亿了。
全家因败家表弟花500万买字画争执,专家鉴定估价多少呢?
这几天,古玩网上最热的帖子非《央视(寻宝)大忽悠,估价几千万藏品全是假货》莫属。其实,网上吐槽央视寻宝、鉴宝栏目大忽悠并非今日,由来已久。虽然此文也有点偏颇,不能将央视古玩专家一网打尽,说成全是大忽悠,毕竟人家大多数都在故宫里浸*数十年,不能说都是混饭吃,浪得虚名的,咱们做人得厚道,有事说事,不能全部否认。
但有一点,确实值得商榷。你央视鉴宝、寻宝请来的专家都是没有约束机制的,或者约束力不强,甚至机制有问题。比如说,专家鉴宝只负责拿出场费,鉴定错了,一概不负责任,甚至拿的鉴定费也不会因为错了而退出。就像龙王的儿子貔貅那样,只进不出。没有了约束机制,专家可以肆无忌惮,明明吃不准的古玩,也要下定论,否则对不起专家这个荣誉,对不起出场费。久而久之,助长了什么都懂,什么都敢说的坏毛病。
稍微有点古玩常识的人都知道,断代古玩是最难的活,除了对比原物和图录,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人们也不能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古代,因此只能谈个人看法。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当场鉴定并不是很严谨的科学鉴定方法。央视热衷于搞当场鉴宝本身就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
时下,对古玩专家而言,鉴宝是个名利双收的活儿,而且价码一路飙升。前两年每件古玩收鉴别费200元,而前几天某广告已经明码标价每件500元。有的鉴宝专家甚至索性标明出场费,据说人均出场费都在2万元以上。
组办者和参加鉴宝活动的爱好者眼里,央视鉴宝栏目邀请的专家是权威。而现场掌眼的那些专家,并非让古玩爱好者口服心服,吐槽者大有人在。
本人不止一次听到古玩爱好者说,那些所谓的央视鉴宝、寻宝专家,眼光不一定胜过练摊的旧货“鬼”(上海俚语老鬼,指那些很精明的人)。因为人家买卖的的每件古玩都是自己掏钱,或者赔了钱,或者赚了钱的,有血的教训,有实战经验,且利益相关。而那些所谓的专家站着说话不腰疼,反正说对说错都拿钱,就好比龙王儿子貔貅,只进不出,这能比得上旧货“鬼”吗。
更何况,鉴宝专家吸金有道,风卷残云,据了解,一个专家一天最多看过上百件古玩,而旧货“鬼”通常是每收一件古玩都要打几个来回,回家翻书反复研究比照,生怕上当受骗,专家呢,不怕的就是上当受骗,这两者的职业精神能比吗?
平心而论,绝大多数央视鉴宝专家看走眼,并不是他们故意而为,也并不是他们徒有虚名,而是这种方法出了问题。来者不拒,多多益善,只赚不赔,只能助长一种把科学鉴定当 娱乐 的风气。
窃以为,该是央视鉴宝、寻宝栏目反省的时候了 从2000年开始,鉴宝节目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也受到了很多文玩、玉石、收藏爱好者的喜爱。但是近几年来,这些节目的人气值降低,受到的关注度也没那么高了。很多人会纳闷是问什么?是因为新鲜感没有了吗?是因为现在的爱好者没那么多了吗 关于新鲜感,文玩爱好者、玉石爱好者他们永远不会对中华大地上数不尽的奇珍异宝失去新鲜感。而近几年的文玩、玉石爱好者只增不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文玩、玉石了。
鉴宝节目这么多,里面的专家团有这么多,每个人的造诣不同看法想法也不同,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到底什么算是假的什么算是真的,谁可以说出个所以然,你说你可以说出那你这些观点是基于什么基于的东西也是基于某些个 这些东西的源头不就是人们的看法吗!
提问的人给的是央视的一档综艺节目,那就来看看这档节目的专家团中的几位成员。
金运昌
蒙古族,北京市人,1957年生。
1982年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留校,执教古代汉语。曾任北京市语言学会常务理事、古代汉语研究会秘书长。同时师从欧阳中石、康殷先生研习书法,参与了首师大书法艺术教育专业暨我国第一个书法博士点的创建工作,受聘为该专业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
1997年调入北京故宫博物院。次年任该院古书画部副主任。多年典守院藏书画、碑帖国宝,潜心研究,眼界大开,艺术修养与鉴别能力得以迅速提高。
自幼喜好书法,初学唐楷,后习魏碑,兼及二王、李邕行草。到故宫后有幸问业刘炳森先生门下,于“古不乘时,今不同弊”之理颇有悟入,在端庄雄健的传统书风中融进清新典雅的现代审美意识。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参展、获奖,受到收藏界广泛青眯。
挥毫之余,发表书学论著多种,授课北大、人大、师大等校,并曾主讲中央电视台《碑帖赏真》、《魏碑教程》、《学书释疑》及中国教育电视台节目《书法教程》等系列栏目,还长期担任央视《艺术品投资》、《鉴宝》、《寻宝》节目专家鉴定团成员,经常在荧屏上向观众普及书画文物鉴赏知识,通过在全国范围内的长期书画鉴定实践,自己的眼力和知识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与增广。
社会 职务有:中国书法家协会鉴定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收藏家协会咨询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文化部“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理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书法研究院”副院长、教育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等。(摘自中国网络电视台经济台)
蔡国声
男,1944年12月出生,浙江定海人。
中国书协会员、上海书协理事、文博系副研究员、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副主任、《民间收藏丛书》主编、中央电视台《寻宝》栏目的特邀专家。并担任北京大学资源美术学院、华东师范学院、上海师范大学等多所院校的顾问及特聘教授。
从事文物、古玩鉴定及书法篆刻四十余载,融钟鼎、权量、钱币、碑碣于一炉,汲古今名家之精髓,勤奋钻研、锲而不舍,触类旁通化为自己的风格,书法作品多次在日本、韩国、新加坡及港澳台地区展出,并入选《中国当代墨宝集》、《当代书法精选》。鉴定专业方面的文章,作品在国内外的报刊、杂志上也常有发表。从九十年代起,陆续创作出版了近二十部精辟的专业著作,以及三套有关收藏专题讲座的影视光碟,这在古玩鉴赏领域实属罕见,也使他被赞誉为“高产专家”。
2000年被评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德艺双馨会员 。2001年获得首届东方名人成就奖2005年获得中华当代杰出功勋艺术家奖。 2006年获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最高艺术成就奖——紫荆花奖。 2007年获得“中国当代杰出艺术家”称号。(摘自中国网络电视台经济台)
贾文忠
贾文忠,字闻钟,号铜斋,1961年生于北京金石世家,老北京古铜张派第四代传人。大学文化,北京大学考古系“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研究生班毕业。先后就职于北京市文物局、首都博物馆。现为九三学社社员,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京大学等客座教授。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理事。《文物修复研究》期刊主编,《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期刊编委。2002年入选《中国文物报》中国文博界百位“学术成就显著,具有创新精神”的专家学者。
金石专家、文物鉴定专家、全形拓传承人、书画篆刻家。(摘自百度百科)
金申
历经文革动乱,内蒙古上山下乡,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研究佛教考古五年,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多年来研究佛教石窟考古及单尊佛造像艺术,足迹遍及日本、韩国、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亚洲佛教胜迹,多次考察欧美各国公、私博物馆所藏亚洲艺术品。
于佛教考古方面阐幽发微、不囿旧说、颠覆旧论,成果多可补学术隙阙,于单尊佛像真赝鉴定上更可谓独具慧眼、真知灼见、一言定鼎。为国家文物局、中外博物馆鉴定文物,去伪存真、发现国宝;为海内外高等院校讲学,广树筌蹄、桃李天下。
著作有 《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 、《佛教雕刻名品图录》 、《佛像的鉴定与收藏》、《佛像的系谱》(译作 )、《佛像真膺辨别》、《海外及港台收藏古代佛像珍品》、《两家藏古代佛像》(共著 )等二十余部。又在《文物》、《文史》、《敦煌学研究》、《敦煌学辑刊》、、《文史知识》、《收藏家》等发表论文百余篇,有论文集《佛教美术丛考》。(摘自中国网络电视台经济台)
综合来看
这里面的专家团都是些专门有研究文学与考古的,在这个方面就比广大人就见地有话语权。他能上央视就说明人家有才干,无论你学的多好总会有犯错误的时候总会看走眼的时候,古文物是真是假?他们只是基于他们的看法做出的判断,有的时候造假的东西有可能比真实的好。
这种节目也是属于真人秀的节目,真人秀不就是没有太大约束表现自己的吗,这种鉴宝类节目就是为了展示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与文化结晶,在一定成都上丰富观众的阅历,让大家知道五千文明。
真的,专家不是随便把玩,在上手观察,他们也有工具的,那种放大倍率很大的镜子什么的。这种东西就像考试,你会的题一眼就会,总不会用太多时间,不会的看一万年也不会。一些品类的瓷器我爸爸都能做到上手知真假,更别说专家了,人家见得太多,研究的太多了。至于价值什么的都是参考的类似东西的拍卖价格。不过总有一些是专家拿不准的,一些是偏门杂项,一般价值不会太高,没必要造假,专家可能不能百分百确定的情况下会判为真;还有的价值超高,是真的就大几百万上亿,一般拿不准就说是假的了,因为付不起责。至于《鉴宝》,之前肯定有个筛选过程,我觉得至少会让专家知道有哪些东西,另外这个节目并不是直播可以保证把有争议的东西剪掉。不过不排除初筛也是这批专家,他们看东西挺快的,毕竟真东西还是少数,大部分都是一眼假,我和我爸爸参加过一次类似的活动,三个专家一上午看了一百多件东西。
央视的寻宝来过我们市里,开始录节目的前一星期开始海选,我去看过几次,就是电视上那几个专家在海选现场,他们海选时都不跟你说真假,我感觉很多东西他们都说不出来历,真假。看到有合适的,列入节目名单,然后回去翻资料,就有了节目中好像什么都知道的效果。我家有个笔筒,我爷爷说他记事的时候就有这东西了,海选拿去给他们看了,是真是假,有多少年头什么都没说明白。
我朋友拿祖传夜明珠雇两保镖、以山西前往央视鉴宝、去了经有关专家看了一眼、专家说是假的。垂头丧气回到山西、半月后南下汕头、有人要买、朋友要价300万、人家都没还价、直接付款拿走了……
首先就是资质问题。如果说专家最靠谱,谁可以上去当专家,我觉得古董二手贩子应该是专家,这种土专家。比鉴宝上的专家是实在,更火眼金睛。而且水分不大,起码不坑人。
我有个大叔。卖古董40年了,从地摊,干到摊位。好多专家居然来让我大叔给看看。有的专家居然还说从哪里拍的,花多少钱,我大叔一笑,你要多少?。
专家一脸懵逼。
说我这是孤品。我大叔说我专卖孤品!
后来我大叔给了这个专家一套,毕竟是朋友嘛,相谈甚欢。
后来这个专家装成农民,去了鉴宝。
鉴宝上的专家。赞不绝口,娓娓道来。说到你这可是孤品。
后来大家都发了横财。几年后,鉴宝的专家知道了此事,专程来看我大叔。然后拿一件古董让我大叔鉴定。我大叔说,你这东西像真的。
专家兴奋不已。说到这种孤品那肯定是真的。我大叔笑了笑。毕竟你这么远来看我,我送你一套比你这个早1年的孤品吧。别说我给你的就行,你去写个剧本,拍了吧。
傍晚,大家相谈甚欢。酒过三巡。合影留念……
收藏成为一种传承文化的兴趣爱好,也成为一种物欲横流的投机方式。电视鉴宝节目的专业性和公平性,也备受大家质疑。
看过某鉴宝节目的朋友对主持人王刚手中挥舞的紫金锤一定印象深刻。在与收藏者签署协议之后,如果经在场专家鉴定藏品为假货,主持人就毫不手软地将“赝品”砸成粉身碎骨。很多朋友想必也有过这样的疑问:“万一专家看走眼了怎么办?”大家的担心不无道理,人非圣贤,谁能保证自己永远正确?
可节目就是这样残酷,专家说是真的就是真的,说是假的就是假的。业内很多行家对此也纷纷皱眉。有些宝贝,行家一眼就知道是好东西,却眼睁睁看着在电视上被砸碎,令人扼腕叹息。隔着电视屏幕,这里面究竟发生了多少“冤假错案”,谁能说得清道得明?中国管理科学研究学术委员会文物鉴定专业委员会主任宁玉新甚至这样评论:“这里的‘赝品’三成都是珍品!”
如果说这是对电视鉴宝专家能力水平的质疑,那也就罢了。现在更多坊间传闻直指其中的“猫腻”:电视节目沦为炒作自己藏品敛财的渠道。很多人指出收藏节目中有很多托儿,拿的宝贝其真正主人可能就是台上某位专家或者幕后大佬。经过电视上这么一吹一炒,一下变成名器,观众争相抢夺,价值直线飙涨。甚至还有人利用电视台的声誉为其背书,将赝品通过鉴宝节目洗白成真品。
试想,如果传闻属实,那么在这样乌烟瘴气的内幕下,要是你真把自己家祖传宝贝拿去鉴宝,如果这期导演需要碎一两个以增加戏剧效果,那么倒霉的不是你还能是谁?所以,不管这些江湖传言是真是假,我们普通百姓把它当作 娱乐 节目看看也就罢了。
现在鉴宝节目鱼龙混杂,辨别真假。首先自己学会一些知识,专家也有走眼的。多学习,多去博物馆参观。掌握知识才能懂得鉴别。
为了收视率!
普通的爱好者都去地摊儿上捡漏,专家都是在鉴宝过程中捡漏,专家花个几十万从爱好者手里买走几百万、上千万的文物,这种事儿是屡见不鲜的吧。玩儿吧,早晚让这帮文物专家把收藏界玩臭了街算完。
古代流传下来的画大概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普普通通的,没有价值。另外一种是由有名气的画家画成,在艺术价值上和历史意义上两者加成而导致最后直接表现在价格上的越来越高的价值。这样看来,古代名家所著的画,人们竞相追捧。但古字画值就值在一个"古"。要想看出一个古画的真假,,非专业人士和潜心修炼的爱好者不可得!
如今的寻宝、鉴宝节目层出不穷,因为当年突然掀起一股收藏热,借着这股"热",老百姓们即使家中没有藏宝也能看个热闹,更何况那些家里真的藏有祖上流传下宝物的人或者想鉴宝的宝友呢?但说句实在的,文物一行的水深不见底,一些邪门歪道的人就在这上面花心思,将假的文物包装成真的,然后高价卖给他人,从中谋取天价利益,这样的例子也不在少数。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盛世古董,乱世黄金。当社会动乱之时,黄金作为硬通货是最受百姓欢迎的,又具有价值,同时也有文物的属性。当社会处于太平盛世,老百姓这时候才有多余的心力进行更为高级的艺术鉴赏活动。
有这样一个男子,他花费五百万的高价买下一副古画。他的全家人都因为这个男子的任性行为而感到不理解。花费如此一笔巨资去买一副甚至还不知道真假的画,全家人因此而争执不休,而最好的办法就是请专家看一下。因此,这个男子的表姐决定带着这幅古画到鉴宝类的节目上请专家们帮忙鉴定一下这幅古画的真假。来到鉴宝台上,女子表明身份,这幅画不是她的,而是表弟的。表弟一直说这幅画是王石谷的真迹,并花了五百万元买下了这幅画,他们连是真是假都不知道。希望专家们能帮忙鉴定一下。其实在古玩界,有不少人花费巨资,到头来买下的却是一副赝品,或者说不是真迹,而且后人再次临摹。真东西大家都想要,但真迹毕竟就只有那一个,你拿走了,别人不就没有了?因此,这个男子的全家人都觉得他花费五百万元买一幅画是不理智的行为。
专家们走到古画跟前,仔细又仔细的观察品鉴,生怕漏下了重要的细节。经过专家们的鉴定,女子带来的古画是王石谷本人的真迹,而且还是王石谷老人晚年的作品。这个表姐就问,这幅画到底值多少钱?专家们说,买画用了五百万,卖画得卖一亿的人民币啊!这样的天价让台上的众人震惊不已,更让这个表姐笑的合不拢嘴,表示自己表弟还是有几份眼光的。那么我们再来仔细看一下这个表姐带来的王石谷老人的《江山秋霁图》。
这幅画之所以能值这么多钱,可以分三个原因,一是名画大家所作,二是《江山秋霁图》具有不可复制性。三是时间所赋予的价值,今人们纷纷收藏。王石谷是明末清初的一位画家,因为被皇帝御口赞叹,所以也有"清晖老人"的号。与另外四位王姓画家并称为"四王"。王石谷老人画画并不讲究一派走到底,他擅长临摹,而且临摹的特别真实,最关键的是他临摹出来的画的画法又不局限了临摹作品的画法。还表现了自己的画法,而且画法比较写意生动,明快活泼,因此在清初的"四王"中是比较突出的存在。晚年的画法在四位画家中是最全面的那一个。王石谷后来被尊为"画圣",是和唐代吴道子一样齐名的人物。
王石谷的画早期表现的比较幼稚,中后期则吸收各家精华,博采众长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王石谷等人所绘的《康熙南巡图》是康熙第二次南巡,康熙第一次南巡的时候,王石谷就受到了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等人的极力推荐。于是1691年,王石谷与杨晋等人奉皇帝的召令画康熙皇帝南巡的场景。《康熙南巡图》一做,所画人物繁多,各人物形形色色逾万,场景从皇帝和大部队离开京城,最后到达绍兴的宏大叙事画。《康熙南巡图》作画时间从1691年持续到1693年间。共有12卷,总长约两百多米,如实的把南巡路上的风土建筑,人物景象、和山石树木等景色一一记录下来。可以说这幅画就是古代版的"照片"。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画完这幅《康熙南巡图》的王石谷受到康熙帝的赞誉,这样使得许多人都来认为王石谷的画正派。王石谷也因此彻底扬名。《江山秋霁图》则是王石谷晚年所画,晚年的王石谷画法愈加纯熟,风格也和早期有所不同,更追求苍茫古朴的大气。而且画中还有果亲王的印,这无疑让这幅画更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价值。而且由于《江山秋霁图》保存比较完好,又是王石谷老人晚年的成熟之作,还受到皇室中人果亲王的青睐收藏,所以对比王石谷另一副画的拍卖出了一点几亿的天价,这幅《江山秋霁图》的价格只会更高。这下子,全家都觉得表弟一开始用五百万买画的行为也是可以说得过去。
结语
古画难得,尤其是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迹。王石谷作为平民出身,早期受到名师的指点,后来博览众长,吸收各家精华,画技越显成熟独特,受到王公贵族的推荐赞赏,最后还受到康熙帝的亲口赞叹,这无异于一个有才华的人受到当今国家***的表扬。今天的主角《江山秋霁图》则是王石谷老人晚年力作,凡事对画有一些了解的人都知道,画家是越老画出的画就越有味道,因为画家需要不断创新吸收,然后拿来己用。
本文来自作者[诗云]投稿,不代表华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aruijixie.net/huarui/3161.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华瑞号的签约作者“诗云”
本文概览:男子抬一大缸来鉴定,称97年花1.2亿买的,专家看后说1.2后面不该是亿! 古董是为人所珍视的古代器物,是祖先们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珍奇物品!清朝以前,人们把珍贵的古物称为...
文章不错《古玩鉴赏节目 男主角是谁啊》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