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通过抖音,线上线下教学方式,可以送知识到人流量大的火车站,广场,商场进行现场教学。
急救即紧急救治的意思,是指当有任何意外或急病发生时,施救者在医护人员到达前,按医学护理的原则,利用现场适用物资临时及适当地为伤病者进行的初步救援及护理,然后从速送往医院。
急救箱:
可备消毒棉花; 消毒纱布; 敷料包; 黏贴胶布; 绷带(2’及3’各一);药用火酒; 温和消毒剂如沙威隆; 胶布; 安全扣针; 剪刀;?三角巾; 即用即弃胶手套。
此部分内容是否有相关标准作为依据。急救箱的急救用品清单国家还没有明确标准。
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对提高急救成功率有何意义
在节奏快、压力大的现代社会,人们的健康意识与日俱增,但很多人缺乏必要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家人、朋友、同事一旦突遇疾病,能否在最短时间、以最快速度进行必要的急救辅助,至关重要。相比发达国家50%左右的家庭急救知识普及率,我国的普及率仅为1%。不时发生的悲剧警示我们:急救应成为国民教育必修课。今天起,本版推出“大家谈”系列,聚焦急救教育,推动“健康中国”稳步前行。
下期,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培训等手段,增进急救技能。
从生活积累急救知识
谢珍珍
日常生活中的危险随处可见,急救关乎每个人的生命安全。急救知识也并非医护人员的“专利”,是普通人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的“法宝”,都应掌握。
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我经历过各种抢救。事实也证明,能否在第一时间给病患正确的急救,往往对后续抢救产生全然不同的影响。
曾有一名男子在一次车祸中受伤严重,腹部多发伤并伴有开放性气胸,情况紧急,随时有生命危险。一名路人在急救车未到之前,及时有效地封闭胸壁伤口,同时将男子裸露在外的脏器置于清洁的塑料袋内,而不是直接将其还纳回腹腔,大大减少了腹腔感染的几率,为病人赢得了生的希望。
而另一次急救让人感到惋惜。一位有高血压病史的病人突发喷射性呕吐,继而昏迷,家属惊慌并剧烈摇晃患者。当我们赶到时,病人已停止呼吸,直接死因是窒息。家属的剧烈摇晃使突发脑溢血的病人颅内出血加剧,颅内压增高导致呕吐,因无法排出而造成窒息死亡。如果病人昏迷后,第一时间让其去枕平卧,及时清理呕吐物;用冰袋或冷毛巾置于患者前额,帮助止血和降低颅压;如果在患者呼吸、脉搏停止后,早于医生实施心肺复苏……掌握了这些急救知识,换一种处置方式,也许就不会出现悲剧。
生命没有“如果”,错过了就是悔恨。急救知识也不难,就在一个个小举动里,诸如溺水、煤气中毒、骨折、脑出血等状况,只要多留意、多学习、多积累,就能掌握基本要领。只有每个人认识到急救的重要性,把学习急救知识当作无法推卸的社会责任,不幸才能少些、生命保障才会多些。
(作者为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护师)
急救传播也要融合创新
王龙啸
不久前,武汉一位市民突发疾病,妻子在120接线员的电话指导下进行急救,引发无数网友点赞和传播。然而,“学习急救知识,关乎生命健康”是共识,但“关注就像一阵风”的现象也常见。为何推送急救知识难吸引受众关注?急救传播为何很难“10万+”?新媒体时代,即便是有用的急救知识也需要增强用户“黏性”。
正如一位医学院朋友所言,接线员镇定的指导、争分夺秒的节奏、紧张的气氛是工作常态,人们被视频语音深深触动,因为被置于场景中。其实,传播急救知识离不开“设身处地”,也离不开“场景外延”。换言之,急救知识的传播方式可以更多元、更开放、更场景化、更符合受众的需求,少一点严肃说教、多一点趣味吸引。
最近,朋友圈纷纷转载的《CPR(心肺复苏)居然这么简单又这么重要》一文,就是急救传播新型化的样本。施救者与“死神”两种角色漫画式的对白介绍、有趣的语言风格,让心肺复苏这一严肃话题变得轻松活泼,也让人命关天的急救知识在传播上更高效。只要转换思维、融合创新,让公众主动关注并学习急救知识并非难事。
急救知识的传播普及程度不仅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幸福,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无论是政府政策引导,还是学校把急救教育纳入课堂,抑或是红十字会与志愿者组织开展培训合作,其中的“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是极为重要的一环。真正拥抱用户、拥抱趣味、主动创新,才能有趣、高效地把急救知识推送给每一个人。
据了解,由于急救知识的普遍缺乏,我国民众在遇到灾害和突发事件时,往往自救和互救能力低下,这也造成了很多完全能够避免的人身伤亡。针对这一情况,通过综合分析我国近年急救知识普及现状,发现其中的主要问题:公众对急救知识重要性认识不够,急救意识有待提高;缺乏完善的急救普及培训体系;培训内容及方式有待更新;培训结果不如人意。针对问题提出对策,以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 关键词公众;急救知识;普及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健康意识明显提高。各种急危重症、意外伤害时有发生,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 意外伤害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每年因意外伤害死亡的患者约70万人,是居民死亡原因的第4位或第5位,也是134岁人群的首要死亡原因[1]。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情况对降低突发事件和灾难发生时的伤残率,提高生存质量起到重要作用。我国近年来在急救知识普及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急救知识的普及使公众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现场自救和互救,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机,提高抢救成功率。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公民的急救水平甚至是衡量城市生活水准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2]。 1 普及急救知识的意义 大量医学统计调查发现,如果在心跳停止4 min内实施急救,抢救成功率为50%,如果在心跳停止后8 min实施急救,抢救成功率下降为10%,如果在心跳停止后10 min才实施急救,抢救成功的可能性仅为1%。因而“4 min”被称为救命的“黄金时间”。急救强调的是速度,而通常情况下救护车接报到赶抵现场平均约需10min,这正是心搏骤停、人工复跳的“黄金时间”[3]。但由于我国部分公众急救意识较差,对自已能否正确运用急救知识缺乏自信,害怕承担后果,缺乏救死扶伤的精神和责任感,急救意识的淡漠让很多生命贻误了宝贵的抢救时机[1]。大多数人除了消极等待急救医生的到来而别无他法,而部分人不了解急救知识和技能,在意外事件中因为搬运不当等导致伤者“第二次伤害”。所以急救知识的普及是很有必要的。 2 国外急救知识普及情况 上个世纪50至60年代,西方国家首先建立了现代心肺复苏理论和技术体系; 1956年ZOLL应用电除颤成功抢救了一例心室颤动的患者, 1958年美国Peter Safar证实了口对口人工呼吸优于“压胸抬臂通气法”; 1960年Kou-venhoven发表了第一篇关于胸外按压的文章,被称为心肺复苏的里程碑。口对口呼吸法,胸外心脏按压,配以体外电击除颤,构成了现代心肺复苏的三大要素。1961年Safar更进一步将CPR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进一步生命支持(advanced life support, ALS),高级生命支持( prolonged life support, PLS)[4]。心肺复苏(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是急救技能中的核心内容,有研究证实,在普及CPR知识的欧美国家,每天有100多人幸免于死。由第一目击者进行CPR的有效率为66·67%,而事故发生后由医生进行CPR的有效率仅为5·28%,充分证实了“现场第一目击者”及早施行有效CPR的重要性[3]。
本文来自作者[笑晴]投稿,不代表华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aruijixie.net/huarui/3051.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华瑞号的签约作者“笑晴”
本文概览:?可以通过抖音,线上线下教学方式,可以送知识到人流量大的火车站,广场,商场进行现场教学。急救即紧急救治的意思,是指当有任何意外或急病发生时,施救者在医护人员到达前,按医学护理的...
文章不错《在信息化的今天 有哪些方法和手段来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