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飞向太空的梦想,有文字记载的至少有数千年。古代中国就有"嫦娥奔月"、敦煌莫高窟"飞天"图案等美丽的传说。西方航天学界认为,中国明朝人万户为人类第一个尝试用火箭飞天的人,并将月球上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以表纪念。 19世纪中叶,法国人凡尔纳的小说《从地球到月球》几乎启发了所有的现代航天先驱们,但人类对太空无限的遐想一直都停留在小说层面。进入20世纪,人们观念中关于宇宙空间的科学概念已逐渐形成,世界各国活跃着一大批航天先驱。 1921年12月,"现代火箭之父"美国的罗伯特·戈达德研制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液体火箭发动机。但是,戈达德的研究遇到了许多困难:缺少科研经费,挑剔的舆论界讥笑他连高中物理常识都不懂,还嘲笑他整天幻想作"月亮人"。但戈达德没有为这些困难所动摇,经过20年默默无闻的努力,终于换来了回报。1941年1月,新发动机火箭可达到2000多米的高度,载重447千克,呈现现代火箭的雏形。 二战结束后,美苏在航天领域开始展开了激烈竞争。1957年10月4日晚,一枚火箭携带着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l号"在苏联的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发射成功,标志着人类航天时代的真正到来。 但是,当时的载人航天非常危险,安全指数只有50%。在苏联首次载人太空之旅的前一年里,载人飞船的6次试发有3次以悲剧告终:一次因为定位系统出故障未能返回地球;一次是发射时发生爆炸;另一次则是完成飞行任务返回时与大气层发生剧烈摩擦,导致飞船失火。 正是这些不成功的事例,苏联首次太空之旅迟迟未能定下日期。最初,被确定为苏联第一位首航太空的宇航员是邦达连科。不幸的是,1961年3月23日,邦达连科在紧张训练中,舱内燃起大火,他因严重烧伤而死亡,成为航天史上第一个遇难的宇航员。 1961年4月12日,首次载人航天发射即将开始。当时,谁也没有把握这次能成功。苏联曾有人建议让尚未生儿育女的宇航员戈尔德·季托夫来执行这次任务。当时负责载人航天研究工作的苏联宇航专家谢尔盖·科罗列夫却坚持选用经验更为老道的尤里·加加林,尽管他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临飞前,科罗列夫安慰加加林说:"尤拉,你不要紧张。不论你着陆到哪个角落,我们都能找到你。" 这话丝毫没能减少加加林108分钟太空之旅的险情:飞船气密传感器发生故障,发射前数分钟内不得不重新拧紧舱盖上的32个螺栓;通信线路一度中断,跳出个表示飞船失事的数字"3";第三级火箭脱离后飞船急剧旋转;返回时,飞船胡乱翻滚......然而,加加林绝处逢生,奇迹般地完成人类首次太空之旅。 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并把第一名航天使者送入太空的成就,使美国受到强烈刺激。为了打破苏联的航天优势,1961年5月25日,美国总统肯尼迪批准了航空航天局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并在国会上表示美国将在十年之内将人送上月球。 这对于当时还没有把人送上太空的美国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为了解决技术上诸多困难,美国几乎动用它的所有资源。超过2万家来自美国与其它80个国家的公司、200多所大学参与了"阿波罗计划"。有人估计,将近1000万人直接或间接参与了登月计划。 然而,即使投入如此巨大,载人登月飞行的技术还是相对落后的:通讯导航系统比现在的手机还迟钝,在紧急时候,宇航员根本无法与地面联系,只能自己来解决;人们只能吃"牙膏饭";飞船防震系统和防辐射系统也不够完善,宇航员极有可能在太空中遭遇各种射线的毒害;微重力问题也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宇航员极有可能肌肉萎缩、骨骼硬化,等等。 通过不断总结经验,1969年7月21日格林尼治时间12时56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走出阿波罗11号的登月舱,终于在月球上印下人类第一个脚印,迈出了"人类巨大的一步"。至此,人类探索太空的旅程翻开了新的一页。 由于载人航天工程的复杂性,决定这必然是一项充满着风险与挑战的事业。从邦达连科算起,至今已经有22名航天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人类在探索太空的征程中决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迎接探索者的必将是光辉的未来。
1 答:人类如何寻找第2个地球
迄今为止,天文学家已经在太阳系外发现了约220颗行星,其中有7颗结构类似于人类的地球。在这7颗类地行星中,有2颗非常寒冷,剩下的4颗由于距离其恒星太近而几乎没有存在生命的可能性。
1998年7月,新西兰和日本的天文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发现第1颗类似于地球的行星。该行星距离地球2.5万光年,位于银河系中部的近处,其直径与地球相近而稍大于地球,质量可能
介于地球与海王星之间,即比地球稍重,围绕着1颗热度与太阳一样的中央天体运行。
2000年,美国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外发现了2颗类地行星,即人类发现的第54和第55颗系外行星。这两颗行星围绕着两颗恒星运转,组成了代号为CM德拉科尼斯的行星系。它们的直径可能达到16900千米,与地球直径12756千米较为接近。
2006年1月,天文学家宣布又发现了一颗遥远类地行星,这颗行星编号为OGLE-2005-BLG-390Lb,其质量约为地球的5.5倍。它围绕一颗离地球2.8万光年、靠近银河系中心的普通红矮星运转。它是迄今发现的太阳系外行星中最小的之一,也是与地球最相似的。由于其红矮星非常暗淡,行星表面温度可能低达零下220摄氏度。
2006年3月,天文学家发现的类地行星距离太阳有9000光年,新行星的质量与海王星相当,它的星核上也布满了悬崖峭壁,但它的大小是地球的13倍,其重力场的强度是地球的2倍。专家称,这颗行星是他们在太阳系外发现的最寒冷的行星之一,其表面温度达零下184摄氏度。
2007年1月,美国卡内基学会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格里斯876类地行星。格里斯876的质量约为太阳的1/3,是地球的5.9到7.5倍。这颗新发现的行星的表面温度大约在205至400摄氏度之间。
但是在2007年4月,欧洲天文学家宣布发现一颗新类地行星,行星编号为吉利斯581c,位于离地球不远的天秤座,质量是地球的5.5倍,大小是地球的1.5倍。它围绕距地球大约20.5光年的编号为吉利斯581的红矮星旋转,距该红矮星的距离大约为地球距太阳距离的1/14。由于红矮星比太阳小得多、暗得多,也冷得多,科学家推测,这颗新行星的平均温度大约在0摄氏度至40摄氏度左右。在这种温度条件下,水可以保持液体状态,也比较适合生命生存。
红矮星Gliese581及其三颗行星Gliese581b、 Gliese581c、 Gliese581d。
红矮星Gliese581和它的行星系
1957年,格里斯(W.Gliese)首先编辑离我们近的恒星表。Gliese 581是该星表的第581号恒星,位于天秤星座,离我们地球20.5光年(1光年就是光在一年时间传播的距离——9.46万亿公里,20.5光年即于194万亿公里)远,是离地球最近的100颗恒星之一,它的直径为太阳的1/3,它的光度仅约太阳的1/100。
2005年8月22日,X. Bonfils等宣布,首先发现Gliese 581的第一颗行星——Gliese 581 b,它的质量是地球的15.7倍,它绕Gliese 581转动的轨道半径为0.041天文单位,仅0.014698年(即不到5.4天)就环绕一圈,推测是颗热的类木行星,不可能存在生命。
2007年4月24日,S. Udry等宣布,又发现了Gliese 581的两颗行星——Gliese 581 c和Gliese 581d。 Gliese 581d的质量是地球的7.7倍,它绕Gliese 581转动的轨道半径为0.25天文单位,0.228年(即约88天)就环绕一圈,推测是颗很冷的行星,不大可能存在生命。 Gliese 581 c的质量是地球的5.03倍,它绕Gliese 581转动的轨道半径为0.073天文单位,0.035406年(即约13天)就环绕一圈,是迄今在太阳系之外发现的最类似地球的行星。
根据红矮星Gliese 581的性质,可以推断,行星Gliese 581 c处于生命可居带内。这颗行星离它的“太阳——Gliese 581 ” 大约相当于地球到太阳距离的1/15,从这颗行星上仰望它的太阳要比我们看自己的太阳大10倍,蔚为壮观。这颗行星可能是岩石和水组成的“超级地球”,它表面温度大约在0℃到40℃之间,推测那里适于存在生命。这颗行星很可能是“同步自转”的,即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相同,于是,总是同一侧朝向它的太阳,这一侧总是白昼;而另一侧总是背向它的太阳,‘黑夜漫漫难明赤线天’,那里的一年可真过得快——只相当于地球上的13天。由于这颗行星的质量比地球质量大,它表面的重力约为地球的10多倍。它可能有大气,其表面也可能有液态水;但如果它的大气层比金星还浓密的话,则可能因温度过高而蒸发。
这些条件是生命所必要的、而不是充分的,须谨慎而不过分看重,还需更深入地观测研究。这颗类似地球的行星又离我们这么近,不久的将来完全有能力派遣飞船去探访。地外文明的探索专家将把望远镜对向它,搜寻来自那里的可能外星人联络信号。
天文学家称,种种迹象表明,宇宙间存在的类地行星早已远远超出了人们以前猜测的数量。仅在我们所处的银河系中,就约有1/3的恒星系统拥有类地行星。
人类无法挽救 好像太悲观了点
2人类为寻找第2个地球所做出的努力
就说飞船吧,首先,现在根本没有那么大的飞船,因为没办法把它发射到太空去。就算分开发射,在太空组装,也是不行的,因为如此巨大的飞船,惯性也极为巨大,基本上不可能找到能让它加速到足够速度的燃料。
第二,目前的科技水平还造不出一个可以独立存在的稳定的生态系统。“生物圈2号”实验以失败告终,而现在也没有什么好办法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而且,在远离太阳后,维持生态系统的能源从哪里来还是一个问题。
因此,目前还只能发射一些无人探测器,比如“旅行者”号。
本文来自作者[乾刘新]投稿,不代表华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aruijixie.net/huarui/2974.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华瑞号的签约作者“乾刘新”
本文概览:人类飞向太空的梦想,有文字记载的至少有数千年。古代中国就有"嫦娥奔月"、敦煌莫高窟"飞天"图案等美丽的传说。西方航天学界认为,中国明朝人万户为人类第一个尝试用火箭飞天的人,并将...
文章不错《从古到今人类对月的探索过程》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