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姜尚,名望,吕氏,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因是齐国始祖而称“太公望”,俗称姜太公。东海海滨人。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武官名),被尊为“师尚父”,辅佐文王,与谋“翦商”。后辅佐周武王灭商。因功封于齐,成为周代齐国的始祖。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八十出山,九十出征,百岁建国;三朝元老、两代帝师、一方诸侯。他就是古代最早横空出世的军事家,被后世尊为“兵家鼻祖”的姜尚。其平生际遇,其巍巍功业,是那样的鬼使神差,是那样的扑朔迷离,是那样的不可思议!他就如同一颗璀璨夺目的恒星,在广袤的天幕上闪耀着永恒的光芒。
2、孙膑(约公元前380-432),战国中期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人,战国中期杰出的军事家。他是大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少年时期,他曾与庞涓拜鬼谷子为师,同学兵法。他谦虚好学,刻苦钻研,智力超群,精通兵法,后业,庞涓在魏国得到魏惠王重用,当了将军,但庞涓嫉贤妒能, 自知其才干不如孙膑,怕孙膑日后胜过自己,视孙膑如仇敌,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于是,庞涓派使者诱骗孙膑至魏国,然后捏造罪名,诬陷孙膑,并施以膑刑(去掉膝盖骨)。孙膑也因此得名,真名失传。所著《孙膑兵法》继承了孙武的军事思想,总结了战国中期以前的战争经验,在战争观、军队建设和作战指导诸方面都提出了若干有价值的观点和原则。
3、苏秦,生卒年不详苏秦是东周雒阳人,他曾向东到齐国拜师求学,在鬼谷门下学习。在公元前三世纪初的历史舞台上,他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一生为了燕国的强大而进行频繁的外交活动,同时又大大影响齐、赵、魏等国的政治决策,为燕伐齐做了准备。他取法诸于百家的学说加以融汇,游说诸侯国君,讲究机谋权变,被推为当时纵横家的代表人物。
4、张仪,魏国人,生年不详,死于公元前309年。相传张仪跟苏秦都事鬼谷先生,苏秦自以为不及张仪。张仪游说诸侯,曾经从楚相饮酒,楚相丢失了璧。楚相门下人说张仪“贫无行”,诬赖他偷了璧,捉住他拷打。他的妻子嘻笑他说,你不读书游说,怎受到这样的污辱?张仪张开嘴叫妻子看看,说:舌头还在不在?妻子笑着说:还在。张仪说:这就够了5、范睢(?一前225),也叫范且,字叔。战国时魏人,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他同商鞅、张仪、李斯先后任秦国丞相,对秦的强大和统一天下起了重大作用。范睢在秦任丞相十多年,其“远交近攻”的谋略对后用兵有着深远的影响。此外,其“固干削枝”的平内策略,以及长平之战所施反间之计,也非常让人叹服。李斯评价他时指出:“昭王得范睢,强公室,枉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6、张良(?一前189),字子房,生于战国末期韩国城父(今安徽毫县东南)、贵族之后。秦灭韩后,他图谋复韩,变卖家财,寻求刺客,制一百二十斤重的铁椎,在博浪沙与力士刺杀秦始皇,未遂。汉兴论功,封留侯。深得刘邦赞赏,被誉为"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的谋略家(《史记·留侯世家》)。在秦汉之际的谋臣中,他比陈平深谋远虑,比蒯彻积极务实,比范增气度广阔。他与萧何、韩信并称汉初三杰,却未像萧何那样蒙受鎯铛入狱的羞辱,也未像韩信那样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场。他确有大家的风度,可谓智慧的化身。 7、王猛(325--375)十六国时前秦大臣。字景略,北海剧(今山东寿光东南)人。出身贫寒。桓温入关,他曾往见,扪虱而谈天下大势。历任辅国将军、车骑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等职。善于治军,号令严明;精于谋略,长于用兵。多次率兵出战,屡战皆捷。建元六年 (370),在前秦灭前燕之战中,领兵 6万,击败燕军30万,灭亡前燕。善于将武力征服与劝降相结合。在作战中,重视激励将士勇敢冲杀,用迂回、夜袭等战法取胜。十一年,病逝于长安。建元六年(公元370年),统兵灭前燕,留镇邺,都督关东六州。不久,入朝为丞相。病危时,建议苻坚不宜攻晋,未被采纳。
、郭嘉(170一207),字奉孝,颖川阳翟(今河南禹县)人。东汉末年曹操手下著名军事家、谋士。郭嘉身为谋士,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可惜郭嘉英年早逝,壮志未踌,实为可惜。他不仅仅是东汉末年曹操麾下的“奇佐”高参,而且也以他在斗争中显露的高超艺术,在历史智慧宝库留下光辉的一笔。
、诸葛亮(181—234年),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祖籍山东,后居徐州,曹操征伐陶谦时随叔投奔刘表,叔亡后隐居隆中。结实当地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并与庞统、马良兄弟、习桢、徐庶等人,取黄承彦女为妻;才华出众,评为“卧龙”。
207年,为刘备三顾茅庐所动,出山任谋士。为破曹操渡江说孙权,为孙刘联盟刘方奠基者;协助刘备取荆州四郡、益洲、汉中。刘备东下,兵败身亡,以诸葛亮主内政、李平主军事。高定等叛乱,225年,诸葛亮南征,采取马谡“攻心为上”之计,破高定、孟获,西南遂安。
227年,曹丕亡,诸葛亮乘机北伐曹魏,魏无备,陇右震动;诸葛亮以马谡为先锋,于街亭遇魏名将张合,为张合大败;诸葛亮受制于张合,遂退军。同年冬,乘魏军东下,北取陈仓,为郝昭所挡,后张合来救,无功而返。230年,再次北伐曹魏,魏将司马懿坚守,孔明粮尽兵退,伏杀曹魏名将张合。234年,最后一次北伐,司马懿坚守不出,后诸葛亮病重,8月死于军中。享年54岁。
10、刘基(1311—1375)1375明初军事谋略家。字伯温。浙江青田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时人比为诸葛亮。22岁中进士,26岁为官,任江西高安县丞,次年为县令,30岁弃官回家,谱写了《郁离子》等雄文诗卷。50岁应朱元璋之邀重新出山,辅佐朱元璋一统大明江山,古称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伟人。洪武四年告老回归,1375年卒于故里。
姜子牙是自然而终的。周康王六年,姜子牙卒于周首都镐京,岁寿139岁。
姜子牙一生的建树,无论从军事、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贡献,其中尤以军事最着,所以太史公言“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称得上兵家之鼻祖,军事之渊薮。
姜子牙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国文艺舞台上一位“高、大、全”的形象,还是中国神坛上一位居众神之上的神主。作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为“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护佑神灵。
扩展资料姜子牙是一位满腹韬略的贤臣和非凡的政治、军事家,一直受历代统治者崇尚,这在《诗经》等唐朝以前的许多史料及文学作品中颂文颇多。唐太宗即位后,外夷相侵,内患未除,政局动乱,国家面临着百乱待治。
百废待兴的情况,为了达到“安人理国”的目的,便自称他是姜子牙的化身,在磻溪建立太公庙,他用这一举动告诉人们,他要象周文王访贤并重用姜子牙那样的贤臣良将,他后来果然得到了一大批治世理国的人才,终于实现了“贞观之治”。
唐玄宗为求国内安宁,需要像姜子牙那样披肝沥胆,呕心沥血,忠贞不二的勤勉事主的人才,便于公元731年(开元十九年)敕令天下诸州各建一所太公庙。并要求以张良配享,在春秋仲秋月上戊日祭祀。每当发兵出师或各将领及文武举人应诏,都要先去太公庙拜谒。
公元739年(开元二十七年)追谥姜子牙为“武成王”,成为中华民族“武”圣人。公元1072年(宋神宗熙宁五年)为抵御外寇入侵,下令要求各军事将领必读《太公兵法》。
姜子牙政治上推行尊贤尚功的政策。就是选拔有才能的人做官,吸收大批当地东夷土著中的人才加入到齐国统治阶层,让他们在国家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对通过考核符合选贤标准的人,不分亲疏用其所长,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积极创造性。
这一用人路线打破了西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尊尊亲亲”的正统思想束缚。姜太公还把用人提升到事关国家兴亡的高度,提出“六守”、“八征”、“六不用”的人才理论。实践证明,他的用人思想不仅开创了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人才使用先河,也为后来齐国称霸列国奠定了基础。
文化上推行“因其俗,简其礼”的开明政策。“俗”指“夷俗”,即当时当地东夷人的生活方式;“礼”指“夷礼”,即当时当地东夷人的礼仪制度。
太公认为,如果在齐地强力推行周礼,容易产生民族矛盾,不利于治国安邦。经过再三斟酌,他决定从齐地实际出发,从俗简礼,不强制干涉,且务实地创造了既让齐民乐于接受,又不太悖周礼的新制。
百度百科-姜子牙
本文来自作者[晓兰兰]投稿,不代表华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aruijixie.net/huarui/161.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华瑞号的签约作者“晓兰兰”
本文概览:1、姜尚,名望,吕氏,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因是齐国始祖而称“太公望”,俗称姜太公。东海海滨人。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武官名),被尊为“师尚父”,辅佐文王,与谋...
文章不错《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谋略家》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