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饮盗泉之水,连着不受嗟来之食,知道什么意思吗

出处

《礼记·檀弓下》

[编辑本段]解释

“嗟来之食”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带有侮辱性的或不怀好意的施舍。嗟:不礼貌的招呼声,相当于现在的“喂”。贬义词。

[编辑本段]故事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互相征战,老百姓不得太平,如果再加上天灾,老百姓就没法活了。这一年,齐国大旱,一连3个月没下雨,田地干裂,庄稼全死了,穷人吃完了树叶吃树皮,吃完了草苗吃草根,眼看着一个个都要被饿死了。可是富人家里的粮仓堆得满满的,他们照旧吃香的喝辣的。

有一个富人名叫黔敖,看着穷人一个个饿得东倒西歪,他反而幸灾乐祸。他想拿出点粮食给灾民们吃,但又摆出一副救世主的架子,他把做好的窝窝头摆在路边,施舍给过往的饥民们。每当过来一个饥民,黔敖便丢过去一个窝窝头,并且傲慢地叫着:“叫花子,给你吃吧!”有时候,过来一群人,黔敖便丢出去好几个窝头让饥民们互相争抢,黔敖在一旁嘲笑地看着他们,十分开心,觉得自己真是大恩大德的活菩萨。

这时,有一个瘦骨嶙峋的饥民走过来,只见他满头乱蓬蓬的头发,衣衫褴褛,将一双破烂不堪的鞋子用草绳绑在脚上,他一边用破旧的衣袖遮住面孔,一边摇摇晃晃地迈着步,由于几天没吃东西了,他已经支撑不住自己的身体,走起路来有些东倒西歪了。

黔敖看见这个饥民的模样,便特意拿了两个窝窝头,还盛了一碗汤,对着这个饥民大声吆喝着:“喂,过来吃!”饥民像没听见似的,没有理他。黔熬又叫道:“嗟(jiē),听到没有?给你吃的!”只见那饥民突然精神振作起来,瞪大双眼看着黔敖说:“收起你的东西吧,我宁愿饿死也不愿吃这样的嗟来之食!”

黔敖万万没料到,饿得这样摇摇晃晃的饥民竟还保持着自己的人格尊严,顿时满面羞惭,一时说不出话来。

本来,救济、帮助别人就应该真心实意而不要以救世主自居。对于善意的帮助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面对“嗟来之食”,倒是那位有骨气的饥民的精神,值得我们赞扬。

[编辑本段]原文

齐大饥(饥荒很严重)。黔敖为食(设食摊)于路,以待饿者而食(SI`,给……吃)之(2)。有饿者,蒙袂(用袖子遮住脸;袂,MEI`)辑屦(3),贸贸然(昏昏沉沉的样子)来(4)。黔敖左奉食,右执饮(10),曰:“嗟!来食(5)!”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6),终不食而死。

曾子闻之,曰:“微与(7)!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这个成语来源于《礼记·檀弓》: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屡,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饿者)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编辑本段]注释

⑴本节选自《檀弓》下。

⑵食(sì):通“饲",拿饭给人吃。

(3)蒙袂(mèi):用衣袖蒙着脸。

(4)袂:衣袖。

(5)辑屦(j ǚ):身体物理迈不开步子的样子。

(6)贸贸然:昏昏沉沉的样子。

(7)嗟:带有轻蔑意味的呼唤声。

(8)从:跟随。

(9)谢:表示歉意。

(10)微:不应当。

(11)与:表示感叹的语气词。

(12)黔敖:春秋时期的贵族。

(13)执: 盛

(14)奉:拿

(15)饥:闹饥荒

(16)斯:这样,

(17)谢:道歉。一作“推辞,谢绝”解

(18)终:到底

[编辑本段]译文

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无力地拖着脚步,莽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吃食,右手端着汤,说 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就是不愿吃嗟来之食,才落得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最终饿死了。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该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则可以去吃。”

[编辑本段]分析

这个故事写了一个宁可饿死也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有骨气的穷人。后世以“嗟来之食”表示侮辱性的施舍。吴晗在《谈骨气》中引用这一故事为论据,说明了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是有骨气的。范晔《乐羊子妻》中的乐羊子之妻以这个典故奉劝丈夫,要他做一个品行廉洁而有志气的人。这个故事流传千百年,有着积极的意义,引导我们要做一个象他那样的人。

[编辑本段]读解

“不食嗟来之食”这句名言就出自这个故事,是说为了表示做人的骨气,绝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别人地施舍,哪怕是让自己饿死。咱们的传统尤其看重做人要有骨气,用通俗的话来说,人活的是一口气,即使受苦受难,也不能少了这口气。还有一些类似的说法,比如人穷志不短,再比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都表示了对气节的看重,对人的尊严的强调,对人的精神的重视。

即使是在今天,这一传统观念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与合理性。在人格精神和肉体之间,在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之间,在人的尊严和卑躬屈膝之间,前者高于、重于后者。在二者不能两全的情况下,宁可舍弃后者,牺牲后者,不使自己成为行尸走肉,衣冠禽兽。人之所以为人,而非行尸走肉,区别大概正在这里。

[编辑本段]要点指引

1、《礼记》亦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儒家学说的重要参考书。

2、本文塑造的宁可饿死也要维护人格尊严的齐人形象一直为后人所推崇。

[编辑本段]新解

《嗟来之食》出自《礼记》,大部分人在初中语文课本上就读到了这篇古文。依稀记得故事大意:一个有骨气的乞丐都快要饿死了,却不愿意接受别人带有侮辱性的施舍,终不食而死。

近日又读到了这篇古文,却有了新的认识。我个人理解:一个傲慢的乞丐快要饿死了,却不愿意接受他自己认为是侮辱性的施舍,终不食而死。

先来分析一下施舍者。并不是每个富人都愿意施舍,所以我们必须肯定这位施舍者是富有同情心的,更何况他“左奉食,右执饮”,即左手拿着装有饭菜的碗,右手端着汤碗。在动作上还是表现出了他的诚意。仅仅是说了一句“嗟来食”,无意中流露出了富人的傲慢和轻侮,我们可以把他的这句话理解为一个直率富人的不经意,也可以说这个施舍者是一个口无遮掩、不顾及别人想法的有钱人,如果一定要说他错了,也只是说错了一句话,充其量只是表达的问题而已。

再来分析一下这个所谓有骨气的乞丐。首先做为一个乞丐要对在自己行乞过程中可能遭受的羞辱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并为之付出尊严的代价。生存是人最最基本的权力,为了一句“嗟来食”而将自己饿死,这个乞丐未免也太矜持了吧!其实他还可以不死的,因为他有个台阶可以下,在施舍者说完“嗟来食”之后意识到自己的唐突,就“从而谢焉”,即主动追上去向乞丐道歉,这说明施舍者确实是富有爱心并有错就改,而此时的乞丐居然还放不下他那高傲的自尊心,“终不食而死”!

我想送这个乞丐四个字:死得活该!

一个人连生命都没有了,尊严真的还有那么重要吗?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苦痛的中华民族自八国联军入侵至新中国成立的近百年沧桑岁月里,如果英勇的中华儿女不堪屈辱放弃了当时已是千疮百孔的中华大地,那还有如今日益强盛的中华民族吗?

“嗟来之食”不吃而饿死,本来就是不珍惜生命的表现;再言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为一句话就将自己饿死,就是不孝!

“嗟来之食”该吃,留下自己的生命,或许可以创造一个奇迹!

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君子不食嗟来之食”没有下一句,有上一句,是: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这是一句谚语,意思是指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知廉耻的人不吃施舍的东西;比喻品行高洁,不苟且求得。

“不食嗟来之食”出自于《礼记·檀弓下》,故事如下:

有个国家出现了严重的饥荒。一个富翁在路边准备好饭食,想施舍给路过的饥民吃。

一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有气无力地走过来。这个富翁态度轻慢地说:“喂!来吃吧!”

那个饥民抬起眼睛看看他,说:“我不吃别人轻蔑施舍给我的食物。”说完,他就倔强地走了,最终因为饥饿而死去。

这就是“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这个饥民不就是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

历史典故

乐羊子在路上拾得一块别人遗失的金子,心里想必有些得意,赶紧回家向妻子请功。

不料妻子却引用了“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古训来规劝丈夫,劝夫君不要因贪图钱财而污了自己的品行。其品行的高洁通过这一番言辞得以体现。

乐羊子被妻子的一席话说得不好意思起来,把金子复扔回路上,出门求学去了。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出自范晔的《后汉书·乐羊子妻传》,意思是指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知廉耻的人不吃施舍的东西。比喻品行高洁,不苟且求得。

初识这句话源于读书时的一篇古文,不知为啥竟对这句话念念不忘了半生,它就象咒语一样如影随形般跟了我半辈子。这么多年,无论生活还是工作上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施舍”,我知道我其实也算不上品行高洁之人,但我却一直不愿意苟且求得不属于自己的一切。

习惯了自食其力,从不奢望无关人的帮助。主要还是因为明白自己没有能力回报别人的好。有人将这称作一种清高,也有人把它看作是一种愚腐和顽固不化。尽管如此,依然不会改变我对“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食嗟来之食。”品格的崇尚和仰慕。

之所以想到这句话是因为最近先生健康出现了问题,有些人直接发红包表示问候,老实说,我从心底厌恶这种方式的问侯,我还不至于到募捐善款的地步;还有就是这些年总有一些好多年不联系的人突然加我****,继而频繁联系,联系几次后就告诉你儿子,女儿要结婚了,孙子要吃满月酒啥的……言下之意很明了,让你发红包呗,随后便再次长眠于通讯录之中,也许他们从决定加我****的那一刻起,就想好了怎么让我心安情愿掏钱吧,而我其实是最讨厌被人套路的。

前几年时兴拉各种群,群的最大作用莫过于红白喜事通知平常素不往来的那些人。我对这种事从来就不热心,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那么这样的冒然相请算不算一种礼尚往来呢?我从心而言,是抵触的,所以从来不愿意被人拉入各种群,有来往的人拉不拉群都会关注的,不想来往的人同处多少群都一样,依然还是陌生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在别人困难的时候给钱,不如帮助他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或者帮他找到自己赚钱的方式。

小的时候常听妈妈说过一句话:“救急不救穷。”那时候不是太理解,现在越来越赞成这个观点。帮助人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没有这个能力,不打扰就是最好的帮助。先生病了,我不是陪他跑来跑去看病,就是忙着上班,这一段时候我比任何时候更渴望安静,最怕别人有事没事的问候。在我看来这样的询问除了让我更加有压力外,感觉不到一丝真诚。

我知道,这么多年太多的磨难,让我的心变得敏感多疑,我从心里不愿意轻信任何人,不知不觉的封闭起自己,不喜欢和人交流,变得越来越沉默,这一切是生活的原因,也是自己性格所致。以前,我常常想,这也许正是我性格上的短板,我应该尝试去改变这样的自己。可这几年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我忽然喜欢上这个淡然,佛系的自己了。

杨绛先生说:“惟有身处社会底层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我想我可能就是这个样子,处得越低,看得越透吧!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活在世间,我喜欢把自己置身事外,不愿意因为外在的事改变自己的原则,降低自己的底线。尽管先生健康有了问题,我肯定要难一阵了,但我还是不想因此改变自己。

我和谁都不争,我也不和命运争。上天安排我什么样的磨难,我都会接受然后跨过去的。

最近我拒绝了一些人的好意,看似得罪了人,拨了别人的面子,实际是不欠人,让我活得更坦然。那些不懂我,因此被得罪的人,我也不会太放心上。我知道,我算不上品行高洁者,但我依然不会接受不属于自己的所谓“帮助”。

本文来自作者[晓烟]投稿,不代表华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aruijixie.net/huarui/1575.html

(14)
晓烟的头像晓烟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晓烟的头像
    晓烟 2025年10月03日

    我是华瑞号的签约作者“晓烟”

  • 晓烟
    晓烟 2025年10月03日

    本文概览:出处 《礼记·檀弓下》[编辑本段]解释 “嗟来之食”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带有侮辱性的或不怀好意的施舍。嗟:不礼貌的招呼声,相当于现在的“喂”。贬义词。[编辑本段]故事 战国...

  • 晓烟
    用户100311 2025年10月03日

    文章不错《君子不饮盗泉之水,连着不受嗟来之食,知道什么意思吗》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华瑞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